中新網北京5月3日電 (記者 高凱)首屆“當代青年創作者蹊徑獎”日前在京舉行了頒獎典禮。藝術家陳若璠、云永業、吳思林和作家劉子超、導演蔡杰五位青年創作者摘得蹊徑獎。
“當代”“青年”“創作”,在文化生態中,是并不罕見的三個關鍵詞,他們各自代表著某種富有可能性的維度,當這三個關鍵詞有機地組合在一起的時候,新的可能性或應運而生。本屆“蹊徑獎”以“東西方相遇”及“原生力”兩個關鍵詞為先導,召集來自文化、藝術、設計類的原創作品進行甄選與鼓勵。
據介紹,“蹊徑獎”命名來自1054年北宋文學家王安石的一篇短文《游褒禪山記》,彼時王安石只有34歲,他在文章中記錄了和友人在人跡罕至的洞穴中行走,景色越發奇妙,但道路卻越發逼仄,最終眾人只能退出的故事。發起人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真正鼓勵青年人“獨辟蹊徑”,蹚出自己的創作之路。
經過初審和終審兩輪討論,女性藝術家陳若璠以作品《風的敏感》成為首屆“蹊徑獎”得主。這件作品中,陳若璠希望可以探討環境保護和情感庇護的問題。她在法國史學家阿蘭·科班所著《風的歷史》中汲取了靈感,探視了外部力量——即氣候變化、自然災害和社會不平等現象,是如何滲透到日常生活之中。
劉子超憑借《血與蜜之地:穿越巴爾干的旅程》獲獎,這部作品展現了他近年來深入巴爾干半島這片土地的所見所聞。觀者由此可以看到民族和國家、暴力和戰爭,以及危機、崩潰、分裂與重生。
蔡杰的作品《人海同游》是一部粵語電影,講述了女主人公一段跨越粵港的尋父故事。評委、設計大師陳幼堅對這部電影頗有共鳴。他在評語里寫道:“我的父親(20世紀)四十年代自廣東移居香港,以經營水果店為生,將我們兄弟姐妹撫養長大。因此,盡管電影中的故事背景多變,我仍能深刻體會到女主角對親情那份細膩而執著的追求……”
吳思林獲獎作品《懸崖上的牡丹花》的靈感來源于母親青年時代臨摹的老式裝飾畫,她在頒獎現場再次提及了畫作的緣起。她說:“那幅畫既生澀又專注,因為很多原因她并沒有成為藝術家,有幸的是我實現了這個愿望,所以這幅畫承載著的是我和我媽兩代人生命的期許。”
終審評委、學者戴錦華認為,吳思林的畫作丙烯色彩輕盈通透,平面與縱深的鋪陳與錯位,抽象與具象朦朧變換,系某種朝向21世紀世界的觸碰之作。
云永業的獲獎作品是《夏山圖》。終審評委、藝術家彭薇認為,在寫實繪畫式微的當下,云永業用嚴謹細膩的寫實功夫、精妙的構思展現了畫家身處當代語境下的深刻感悟。
據悉,2024年度“蹊徑獎”是由觀夏與AUDI聯合發起的獎項,旨在對活躍在中國本土,進行當代文化、藝術創作的18至45歲的青年創作者或團隊進行鼓勵。(完)【編輯:劉歡】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