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一甲子,巴菲特用常識演化出傳奇。
5月3日,2025年伯克希爾哈撒韋股東大會如過往一樣,迎來無數追隨者和取經者。這次會議與過往最大的不同,是巴菲特宣布將于年底交棒阿貝爾,伯克希爾哈撒韋屆時將迎來新的掌舵人。盡管巴菲特并非裸退,而是繼續留在公司扶一程,但新的開始已然啟程。
六十年來,巴菲特的成功在于其用變與不變構建了一個影響市場投資標準的支持性投資框架,其絕妙之處就是用價值投資的信念虛構了一個敘事結構,成為投資信念和標準的制定者,讓主流投資者成為其價值投資標準的篤定者。
一百個人眼中有一百個哈姆雷特,價值投資亦然。很多人用顯微鏡、放大器來填充巴菲特的每一句話,矢志于尋找巴菲特構建的價值投資的真諦,但又難免自繭于刻舟求劍中。這是因為價值投資并沒有一個可定量的客觀標準,投資本質上是探索投資者對經濟社會的認知框架,巴菲特的真正成功是將自身的認知框架,變成更多市場投資者追隨的解釋框架,沒有什么比這更成功的了。
當前世界很難找到第二個基于巴菲特價值投資理念的成功投資者,因為市場投資的本質是交易判斷分歧,而非交易市場共識。若基于獨立思考,任何投資者對價值投資的理解,不可能與其他人完全一致,因為一旦價值評判趨同,市場交易自然進入低頻,而低頻交易意味著市場對風險發現和風險定價缺乏足夠的敏感適應能力。
巴菲特用長期業績彰顯了其投資大師的能力。這種能力,巴菲特在這場股東大會上提供了一個值得重視的例證:庫克為伯克希爾創造的財富,比巴菲特自己為伯克希爾創造的財富多得多。這一調侃,反映價值投資的真核是變,是捕捉時代之變。
曾經遠離科技股的巴菲特,憑借投資蘋果保持不敗業績。這也深刻解釋了巴菲特價值投資理念遵循的一個原則:變的是認知的進化,不變的是不能超越認知進行投資。即通過持續的跟蹤學習不斷推動自身認知的進化,以提升自身對經濟社會變遷的敏感適應能力,不斷拓寬自身認知的可能性邊界,從而在認知進化的變中,堅守不投資超越自身認知的領域之不變。
投資本質上是用確定性的認知框架和邏輯,去度量和博弈市場的風險概率分布,并通過持續學習拓寬自身的認知可能性邊界,有效識別市場的信息和噪聲,而將影響判斷的噪聲剔除。如此,投資才能真正撥云見日,并有效管控自身的風險敞口。如果說巴菲特投資蘋果是其認知上的精進,那么近十年來的長期持有,則是一種堅持長期主義的降噪過程。若沒有將蘋果公司融入其認知框架,嵌入其底層投資邏輯,長期主義就是無法持久的煎熬。
顯然,市場的信心并非源于是否堅持價值投資,是否愿意長期投資,做耐心資本等,而是如何定義自己能堅守的價值投資,找尋到一個在自身認知范圍之內的價值投資理念。
這就要求投資者篤定一個變與不變的支持性信念,即堅守不投資超越自身認知的領域,并不斷通過學習精進自身認知,拓寬自身認知的可能性邊界,降低市場噪聲對投資決策的干擾。必須明晰的是,許多投資虧損,短期投機炒作,拿不住有價值的投資標的等,本質都是投資超越了自身認知,無法有效量化和緩釋市場價格變動風險。
對監管部門而言,比引導投資者做耐心資本、長期資本更重要的是,營造良好的公平投資環境,真正通過緩解公共外部性的制度創新,減少不必要的監管,降低市場交易成本,提高市場的風險識別能力和風險定價效率,為投資者自主投資抉擇提供公平有效的自由競爭環境。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巴菲特六十多年的成功投資經驗揭示,價值投資信念的內核就是如何搭建起一個市場容易接受、容易傳播和容易產生共鳴的投資敘事邏輯。唯有打造好自身的投資敘事結構和投資邏輯,才能提高投資者對市場噪聲的防御能力,激勵人們不斷拓寬認知的可能性邊界,也提醒投資者止步于自身認知之外。
巴菲特年底卸任的一個標志性意義,就是向市場輸出投資標準的大師時代已結束,一個講好各自投資故事和敘事結構的個體覺醒時代正在開啟。4月美股散戶和共同基金成功抄底表明,投資是一場自決機制,每個人都需要找尋適合自己的敘事結構和投資邏輯。
幫企客致力于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財經資訊,想了解更多行業動態,歡迎關注本站。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