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藥斗抽屜的銅環被歲月磨得發亮,姚海波兒時總踮著腳,看父親用戥子稱量黃芪、當歸。在這個三代從醫的家庭里,抓藥聲、搗藥聲就是他的搖籃曲...
藥斗抽屜的銅環被歲月磨得發亮,姚海波兒時總踮著腳,看父親用戥子稱量黃芪、當歸。在這個三代從醫的家庭里,抓藥聲、搗藥聲就是他的搖籃曲。五歲跟著祖父辨認藥材形狀,十歲能背下整本《湯頭歌訣》,十二歲開始謄抄家傳藥方,中醫的種子早在他心里扎下了根。
憑借家學淵源和自身努力,姚海波一路考取國家執業中醫師、執業藥師,成為國家 “傳統醫學醫術確有專長” 人才庫專家,還先后擔任武漢泰斗中醫院客座院長、明家老鋪中醫院特約院長。他專攻藥酒療法,在慢病、重病治療上成績斐然,尤其是心腦血管、胃腸、風濕骨病等領域,患者口口相傳,診室常常排起長隊。曾有位從內蒙古輾轉而來的患者,雙腿因風濕腫得無法彎曲,拄著拐杖走了三天才見到他。姚海波精心調配藥酒,三個月后,患者竟能獨立行走,拉著他的手直掉眼淚:“您就是我的救命恩人!”
四十歲后,姚海波的心態悄然改變。他發現,即便自己每天接診上百人,依然有太多患者因路途遙遠、掛號困難而得不到救治。于是,他將大量精力投入到教學、帶學生和整理教案典籍中。單位領導覺得他正值黃金年齡,勸他深耕臨床一線、參與醫院管理,卻被他婉拒。“我們家三代人都扎根臨床,可一個人的力量終究有限。” 姚海波常常望著父親伏案研究醫書的背影感慨。

父親的一句話點醒了他:“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咱們能救多少人?能培養多少醫生?” 姚海波開始思考新的方向:是繼續專注醫藥研究,還是投身教學?經過反復權衡,他毅然決定退居二線,借助互聯網傳播中醫知識。
初涉互聯網領域,姚海波面臨著諸多挑戰。與傳統的坐堂問診不同,互聯網傳播需要適應新的媒介形式與受眾需求。但他沒有退縮,積極學習互聯網知識與傳播技巧,嘗試通過短視頻、直播、線上課程等多種形式,將晦澀難懂的中醫知識轉化為通俗易懂的科普內容。他在視頻中詳細講解常見疾病的中醫防治方法,分享藥酒的制作原理與使用注意事項,耐心解答網友們的健康疑問。
如今,姚海波的線上課程不僅讓普通百姓學到中醫養生知識,也為中醫從業者提供了交流平臺。從坐堂名醫到網絡中醫傳播者,他用行動踐行著家族 “治病救人、傳承中醫” 的初心,讓古老的中醫智慧乘著互聯網的翅膀,飛入千家萬戶,守護更多人的健康。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