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級醫學期刊《中國醫藥指南》因發表多篇含男性宮頸癌病例的論文引發輿論嘩然。雜志社發布致歉聲明,承認審稿流程存在漏洞,并宣布辭退涉事編輯。看似“雷霆手段”的背后,這一事件所暴露的學術審核機制的深層缺陷,卻不是簡單辭退一位編輯就能解決的。
媒體報道顯示,《中國醫藥指南》2015年至2018年間發表的多篇婦科論文存在常識性錯誤。如遼寧省朝陽市中心醫院的論文《腹腔鏡宮頸癌根治術聯合卵巢移位、陰道延長對患者性生活質量及內分泌水平的影響》稱,2012年3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200例宮頸癌患者,對照組中60例為男性,觀察組中55例為男性。這樣漏洞百出的論文竟順利通過審核發表,著實令人費解。《中國醫藥指南》致歉,承認涉事論文問題源于“審稿流程存在漏洞”,審核人員未嚴謹審查內容,部分編輯責任意識不足。
為挽回聲譽,雜志社宣布四項整改措施:完善審稿制度,引入外部專家評審,增加多輪交叉審核,使用專業查重軟件;加強人員培訓,定期組織學術規范和職業道德培訓;建立監督機制,成立專項小組全程監督出版流程,設立舉報渠道;強化誠信宣傳,通過官網、公眾號普及學術誠信要求。
這些措施看似面面俱到,但卻回避了一個關鍵問題——只處理涉事編輯,是否真的能解決問題?
從聲明來看,問題出在“審稿流程存在漏洞”以及“部分編輯和審核人員責任意識不足”,這顯然不是單個編輯的問題,而是整個期刊內部管理和審核體系的系統性問題。辭退涉事編輯,更像是一種危機公關手段,將所有責任歸咎于個體,而忽視了背后更深層次的制度缺陷。在整個論文發表流程中,從作者投稿、初審、外審到最終定稿,涉及眾多環節和人員,為何只有編輯成為唯一的“背鍋俠”?那些參與審核的專家,是否也應承擔相應責任?期刊的管理層,在制度建設和監督執行方面,又是否盡到了應有的職責?
此次事件不僅損害了期刊的聲譽和公信力,更對學術環境造成不良影響。醫學論文關乎生命健康,任何一點錯誤都可能誤導臨床實踐,后果不堪設想。要重塑學術尊嚴和出版公信力,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道歉和對個體的處理上,而應進行全面、深入的內部調查,找出問題的根源,對整個審核體系進行徹底整改。只有這樣,才能避免類似鬧劇再次重演,真正維護學術的嚴謹性和嚴肅性。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