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個素熙》
節后返工第一天,擠在地鐵里的時候不用抬頭,就能感受到整個車廂死氣沉沉的班味。
開始上班之后,每一年都像按下了加速鍵,在數著日子等假期——假期結束——再掰著指頭等下一個假期中循環。
跳出以年為單位的計時,環顧周遭東亞人的一生,又何嘗不是被困在念書——工作——結婚生子——孩子再念書的社會時鐘里。有時我們覺得自己握有選擇權,有時又會恍惚自己一路都被周遭的環境推著,每一個決定都身不由己。
就業環境日益嚴峻的當下,年輕人真的還有得選嗎?安穩和自由無法兼得,夾在中間而倍感挫敗的一群人,又能何去何從?
今天,媒體人泓舟、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嚴飛和作家楊照將從自己的所見所聞出發,講述生活的多樣性與可能性。“不要把自己的人生過成預制菜”。
來源 | 看理想節目《不上班行不行?》
對談 | 泓舟×楊照x嚴飛
01
馬克思的啟示:明確自己的底線和需求
泓舟:每一代的年輕人都有自己的迷茫和對工作的定義。馬克思提到的勞動價值理論會給當代年輕人提供哪些啟示和幫助呢?
楊照:關于實踐勞動價值,馬克思的意思就是,人不是為勞動而活著,甚至不能說勞動是我們的手段,而是說,人勞動是為了自己,勞動作為目的,人也作為一種目的。這是非常理想性的,但有沒有這個理想非常重要。人生的許多經驗體會牽涉到理想的底層是什么。
《幸福伽菜子的快樂殺手生活》
我很想告訴年輕朋友兩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明確自己的底線在哪。很多人找不到底線,因為不知道自己對人生的理想是什么。只有明確了對人生理想的標準,才能對應出:什么事情我不接受。
底線的概念會告訴你,自己到底不舒服到什么程度。我們經常很不舒服,但一直忍耐,最后只會加倍痛苦。因為不知道什么時候可以對自己說到此為止,這不行了。
一個人必須要有底線的概念,只有擁有理想,思考過什么叫做勞動,什么叫做工作,工作跟自己人生之間的關系是什么,才能在生活里找到這條底線。
底線是負面的,正面的是,我到底需要什么?我的生活非得要滿足的是什么?我到底愿意做哪些事?如果你愿意做而且會做的事情的范圍越狹窄,你的底線就一定越低,因為越難去選擇走不一樣的路。
如果你對于自己人生的需求,不是高度物質性的,不那么依賴于外在環境,相對精神性,它就比較容易被滿足。而且如果你又有很多不一樣的工作的能力,那你就有很大的自由。
自由并不源于各種不同的、偶然的因素掉到我們身上,也不是別人在工作場合里有責任、有義務幫忙創造出來。自由就是選擇,自由很大一部分,來自于思考過后自己的選擇。
02
我的人生可以切成兩塊嗎?
泓舟:今天很多人年輕人考公,因為覺得考公是進入到一條非常穩定的軌道。他的底線可能是,工作不要太影響生活,會把自己的興趣愛好和人生志向放在家里。很多這樣的年輕人會感到自己的人生在穩定性和自由之間產生了很大矛盾。他在精神上陷入到很深的迷茫和挫敗感中,這種挫敗感怎么樣去克服?
嚴飛:今天的年輕人已經認識到自己是社畜,是牛馬,過著馬克思筆下被異化的人生,他們知道自己正在被壓榨,但是又逃脫不了小小的格子間,逃脫不了KPI和OKR這種指標性的、追債式的壓榨。今天年輕人,更多地會選擇成為斜杠青年,用很多不同的斜杠來定義自己的人生。
換句話說,我的人生不僅僅只是被局限在小小的鴿子籠里面,不斷地完成各種毫無意義的工作。在工作之外,我還可以去追求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所有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其實都是來不斷地充沛、豐滿自己的人生。
成為斜杠青年也許就會看到人生更多元的面向,讓自己在穩定的工作,以及社會的、父母親的期待之外,多出一些人生的選擇,這一點真的非常重要。換句話說,我們應該看到人生存在的更多可能性。
楊照:我真的不贊成大家這樣看待自己的人生,把人生切成兩塊,工作的時候就忍耐,工作要怎么折磨我都行,之后再拿換來的這筆錢享受人生。
關鍵的重點不只是過什么樣的人生,還有比例問題。清醒的人生假設有16個小時,還包括每天通勤付出的交通成本,你可能16個小時當中有10個小時,是放棄自我的。我不相信這樣一個人還能夠保有自我。我也不相信在10個小時里放棄自我后,還能夠找得回來:你自己到底是誰?你想要做什么?你在人生當中,能夠真正去成就,去體會的是什么?
《人生切割術 第二季》
所以我不贊成這樣的生活的態度。10個小時的工作是你自己的一部分,如果不能尋找到自己跟工作之間的關系,那就不應該只為了每個月固定的薪水停留在那里。這樣的代價一定會傷害你的自我。當你的自我被傷害,那份薪水是不劃算的。
泓舟:英文里有一句話“You are what you eat”,你吃什么可能決定了你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工作其實某種意義上也承擔了這樣一種角色。你一天中大部分的時間在做什么,其實也決定了你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但是現在大環境一而再再而三地挑戰年輕人的底線。當他們的底線被挑戰、被質疑,甚至被抹煞的時候,他們要怎么樣去追求自由?
楊照:第一,要熟知法律的相關規定。第二,年輕人可以有公共責任感。像法國或者北歐國家都有對于勞動者很充分的保護,這些保護、這些法律都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文化上面必然的差異”。
每個人做自己的工作的時候,都可以去要求落實既有的法律對于勞動者的保障;并且去推動、去要求新的保障勞動者的法律,包括工作自由,包括工作目的性。如果每個人都覺得這些東西我想要,但是認為應該別人來幫我做,那我們永遠得不到這樣的東西。
03
人生明明有300條路
297條你根本沒看過
泓舟:越來越多年輕人會有一種低欲望的狀態?!敦M不懷歸:三和青年調查》這本書講的是一些年輕人領日薪、時薪,就可以把日子過下去,而且不受任何組織架構的約束,但這某種意義上也是對于工作的一種倦怠。
在這樣的情況下,今天去談論工作的意義是否仍然有意義?有沒有作為普通人可以改善的地方?
楊照:如果大家都相信大環境不會改變,那這個相信會使得大環境不會改變。如果我覺得大環境是不對的,我就應該抱持著盡可能地去改變大環境的態度。至少在生命的態度上,每個人應該對自己有這樣的責任感。
嚴飛:很多結構性的原因在過去的8~10年時間里很明顯,社會提供的就業機會,對于年輕人來講的就業的選擇,已經變得越來越少。即便他們可以找到一份工作,但是在這一份工作里面可以獲得的成就感、滿足感也變得越來越稀缺。
《完美的日子》
我十年以前學社會學的學生,他們非常有自主選擇的權利,可以去做紀錄片的導演,或者戲劇的展演,藝術的策展等等。但是有一天,我的兩位去拍紀錄片的學生,不約而同地選擇進入到互聯網大廠做游戲的策劃和設計。我問他們為什么會放棄自己的理想?
他說因為自己沒有辦法再繼續去拍紀錄片,他拍的片子太過于批判,沒有辦法上映,心灰意冷,只能選擇放棄。進入到互聯網的游戲世界去做策劃是因為他覺得,自己學習了社會學,可以在游戲的世界里重新制作一個沒有辦法在真實世界里展現的游戲人生,這樣也可以做一些理想的工作。
但是他進入到互聯網大廠后慢慢發現,游戲的世界里也會遭遇很多制度性的、情境式的限制,沒有辦法讓自己打造的游戲世界付諸實踐。
所以,慢慢地這些年輕人就會把自己的理想和熱情完全渡讓出來,變成了今天的社畜和牛馬,沒有辦法再去追求自己真正想追求的東西。曾幾何時,很多年輕人都很有熱情,但是他們發現,自主的選擇權,在一點一點被剝奪掉、被蠶食掉。
假設就業市場按照1:1:1 進行切分,三分之一是外資、外企,三分之一是民營、私企,三分之一是國企、事業單位等等。外企慢慢地撤出了中國的市場,還有三分之一的民企、私營企業遭遇到很多經營困境。剩下的三分之一就是國有企業、事業編制。
很多年輕人認為,自己的就業機會減少了三分之一,更多人愿意擠到考公這一個賽道里,并且把考公等同于上岸。上岸以后可以給自己的家人,給自己的求學生涯一個交代。但這一份工作不是自己最喜歡的工作,因為自己最喜歡的、有選擇的工作,已經沒有了。
這些都是在過去很長時間里演化出來的結構性問題,導致今天的社會變成了韓炳哲在《妥協社會》里描述的不斷消除一切否定性的肯定社會。
今天的社會不斷地要求人們對于所做的一切事情表達肯定,有些年輕人被動地做看上去有選擇,事實上不是自己主動作出選擇的一個選擇后,其實非常倦怠。但是在肯定社會中,不允許年輕人表達自己的不開心、失落和焦慮。這些都是在結構層面上年輕人承受的巨大的壓力,他們沒有辦法自主地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做出主動性的選擇。
楊照:回到最初講的困境:我們常常覺得沒路走了,只能在沒選擇中選擇。可是你真正認知的選擇有多少呢?有可能我們以為人生只有這三條路,只能去考公,人生上岸,最后還是很痛苦。
但人生本來就不是三條路,是我們把它看成了三條路,或許,我們能夠通過不同的方式去了解,有什么不一樣的生命可能性。
比如可以多讀一些你讀不懂的書,讀不懂的書就表示這是之前沒有意識到它存在的知識。去想象或者去參與在這個知識里面的人,就是你不認識或你不以為存在的那個生命的選擇。
另外一個比較簡單的做法,是可以多讀一點好的小說。因為所謂好的小說,就是在跟你呈現別人的、陌生的、不同的生命。你如果累積讀了100本經典小說,你所看到的人活著的可能性一定完全不一樣。
這件事需要你有意識地去做,去接受自己現在真正的問題,是不了解人的多樣性和可能性,等再多累積一點認識和理解后,再來重新看待,自己到底有多少選擇。
在西方的現象學里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叫“epoché”,就是暫時終止判斷。你刻意地不讓自己在當下去判斷到底有沒有選擇,而是先去累積對于不同人生的認知、理解跟體會。
嚴飛:我從哈佛大學回來以后,出版了一本新書,名字叫做《世界作為參考答案》。因為在我們的人生中有太多的標準答案,我們都不斷地過著一種預制菜的人生,一種罐頭人生,到了一個規定的時間點,就必須要去結婚生孩子,去找到一份大家都滿意的工作,去完成人生的目標和期待等等。
《下一個素熙》
但很多時候,人生實際上會有很多的、超過標準答案的向外生發的可能性。我特別喜歡的一個詩人羅伯特·弗羅斯特(Robert Frost),他寫了一首詩叫做《未盡之路》(《The Road Not Taken》),你沒有走的另外一條路也許會充滿了更多的風景。但很多時候,我們會沒有辦法去看到這條路,因為我們的人生是預制菜的人生,我在22歲的時候就有了人生的第一套房,信息繭房。
我們總覺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和我有什么關系?然后又回到預制菜人生里,因為這樣的選擇相對穩妥。
其實可以更勇敢一些,去做出一些開拓性的嘗試,看到一個多元生長的、豐富的、充沛的世界。對于年輕人來講,值得去嘗試的一件事情就是學會說不。對于自己不喜歡的、不想做的事情,要勇敢地去拒絕。
*本文整理自看理想音頻節目《不上班行不行?我有一個問題06》第1期,有編輯刪減。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