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脊髓電刺激(SCS)技術在國內取得了迅猛發展。最初,SCS主要用于治療慢性頑固性疼痛,為眾多被疼痛長期困擾的患者帶來了福音。例如,一些帶狀皰疹后遺癥患者,在經歷了傳統治療方法效果不佳后,通SCS 手術,成功緩解了疼痛,重新恢復了正常的生活。
隨著醫學研究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神經外科醫生開始將SCS應用于慢性意識障礙的治療領域,為那些長期處于昏迷狀態的患者及其家庭帶來了新的希望。然而,目前在SCS治療意識障礙的應用中,如何實現精準化、規范化操作,成為了廣大醫生亟需重視和解決的關鍵問題。本文將結合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蔣偉教授團隊近年來積累的豐富臨床經驗,對這一問題展開簡要探討。
一、SCS治療昏迷促醒的機制
脊髓電刺激(SCS)通過在頸髓C2-C4水平硬膜外腔植入電極,釋放電脈沖刺激脊髓背柱。這一刺激可激活腦干上行網狀激活系統,增強神經沖動向大腦皮層的傳遞,同時調節交感神經活動,提升全腦血流量,促進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等興奮性神經遞質釋放,改善腦代謝及神經環路功能連接,為意識恢復奠定生理基礎。
二、規范化開展SCS治療的三大核心流程
(一)術前精準評估:多模態評估體系構建
1. 病因與病情評估: 借助顱腦MRI、CT等影像學檢查手段,可排查創傷性(如車禍導致的腦部撞擊傷)和非創傷性(如腦血管意外引發的腦出血、腦梗死)腦損傷類型,還能判斷腦水腫程度及腦積水情況。利用腦電圖(EEG)、誘發電位(SEP)評估神經電生理活性,EEG可以記錄大腦的電活動,分析腦電波的頻率、振幅等特征,判斷大腦的功能狀態;SEP則通過刺激特定神經,觀察其在大腦皮層產生的電位變化,評估神經傳導通路的完整性。只有確?;颊咛幱谶m宜治療的“時間窗”,即非創傷性昏迷≥3個月,創傷性昏迷≥6個月且病情平穩,才能進行SCS治療,這樣可以提高治療的成功率,減少不必要的風險。
2. 意識狀態分級: 采用CRS-R量表(昏迷恢復量表-修訂版)進行動態評估是至關重要的。這一量表從聽覺、視覺、運動、言語反應、交流、喚醒度等多個維度對患者的意識狀態進行細致評估。同時,結合GCS評分(格拉斯哥昏迷評分)明確意識障礙程度,GCS評分主要從睜眼反應、語言反應和肢體運動三個方面進行評分,能快速、直觀地反映患者的昏迷程度。通過這兩個評分系統的結合,可以更準確地區分植物狀態(VS)與微小意識狀態(MCS),為后續治療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據。
(二)術中精準操作:微創技術與定位技術結合
長時程SCS需在全麻下進行頸后正中切口,切口長度一般在5-8cm。手術過程中,通過C臂確保2*8排列的外科電極精準定位于C2-C4脊髓背側。由于涉及到全麻、切開等復雜步驟,耗時較長,通常需要2-3小時。同時,在手術過程中需進行電生理監測,驗證刺激信號覆蓋范圍。通過監測可以實時了解刺激信號是否準確地作用于目標區域,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三)術后精細管理:動態調控與并發癥監測
1. 參數個性化調試: 術后1-2天即可開機,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具體反應,如肢體的運動情況、腦電活動變化等,調整刺激參數,頻率在優先推薦70Hz。例如,當患者在刺激過程中出現肢體輕微肌顫時,說明刺激強度可能較為合適;若觀察到腦電α波增強,則提示刺激對大腦功能有積極的調節作用。醫生每周會評估CRS-R評分變化,根據評分結果進一步優化刺激參數,以達到最佳的促醒效果。
2. 并發癥管理: 密切觀察手術部位感染情況,雖然發生率較低,一旦發生,可能會引發嚴重的后果。對于電極移位的情況,需通過CT復查確認,一旦發現電極移位,醫生會根據具體情況及時進行調整,確保電極能夠準確地發揮刺激作用。
三、精準化實施:從個體化方案到多學科協作
在SCS治療昏迷促醒的過程中,多學科協作(MDT)至關重要。一個完整的MDT團隊通常由神經外科、康復科、影像科、電生理科等多個學科的專家組成。神經外科醫生負責手術操作,確保電極的精準植入;康復科醫生在早期介入,為患者制定個性化的康復訓練計劃,幫助患者恢復肢體功能和認知能力;影像科醫生利用先進的影像學技術,如顱腦MRI、CT等,為手術提供精準的定位,幫助醫生清晰地了解結構和病變情況;電生理科醫生則通過神經功能監測,如腦電圖(EEG)、誘發電位(SEP)等,實時監測患者的神經電生理活性,為治療方案的調整提供重要依據。
針對不同病因導致的昏迷患者,MDT團隊會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對于腦血管病患者,由于腦部血管病變導致腦供血不足,影響了大腦的正常功能,因此治療方案會側重改善腦血流參數。醫生會通過調整SCS的刺激參數,如電壓、頻率等,來優化腦血流供應,促進大腦功能的恢復。同時,結合藥物治療,改善腦血管的通暢性,降低再次發生腦血管事件的風險。對于創傷性昏迷患者,除了SCS治療外,高壓氧治療也是一種重要的輔助治療手段。高壓氧治療可以提高血液中的氧含量,改善腦組織的缺氧狀態,促進神經細胞的修復和再生。在高壓氧治療的同時,配合康復訓練,如肢體運動訓練、語言訓練等,形成“神經調控 康復治療”的綜合方案,以提高患者的促醒成功率和康復效果。
在神經外科領域,SCS治療昏迷促醒技術標志著醫學從“被動等待”邁向“主動干預”的重大突破。湖北省最早的SCS手術由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舒凱教授開展,其后,作為湖北省SCS技術的開拓者之一,立體定向與神經調控中心主任蔣偉教授在科室雷霆主任和舒凱常務副主任支持和指導下,很早便開展脊髓電刺激的相關臨床實踐,經過多年深耕,積累了大量成功案例,成為湖北地區開展SCS技術治療昏迷促醒最早、治療案例最多的專家。蔣偉主任憑借深厚的臨床經驗和精湛的專業技能,長期致力于SCS昏迷促醒領域的研究與實踐從術前多模態評估、術中精準電極植入到術后個性化調控,構建起全流程標準化操作體系,顯著提升了治療的安全性與有效性。
在蔣偉主任的帶領下,團隊不僅實現了技術成果的持續突破,更通過舉辦學術研討會、開展技術培訓等方式,將成熟的SCS治療經驗覆蓋至湖北周邊多個省市,帶動區域內多家醫療機構開展相關業務,構建起以武漢為核心節點的SCS技術應用重點領域。截至目前,該技術已為多名昏迷患者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讓無數家庭重燃希望。
隨著多模態評估技術與神經調控手段的深度融合,蔣偉主任團隊正持續探索SCS技術的應用邊界。未來,這項微創神經調控技術必將在昏迷促醒領域發揮更為關鍵的作用,推動意識障礙治療加速邁入精準醫學時代。(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蔣偉教授團隊)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