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思聊工作室
周珊珊
睡前聊一會兒,夢中有世界。聽眾朋友們,晚上好。
近段時間,北京地壇公園里兩棵貼以“余華和鐵生”之名的國槐屢上熱搜。認養期限到期,網友紛紛喊話“余華老師該續費了”。實際上,樹并非余華認養,但這并不影響它們迅速走紅。這兩天,又有熱心網友反饋,樹已經續養了。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件事。
筆者恰巧認識這兩棵樹的認養人,她和她的好朋友相隔兩地,但友情跨越時空阻隔,兩人時常聯系,傾訴工作生活中的喜與憂,彼此鼓勵打氣。恰逢有機會認養,兩人默契達成共識,在兩棵樹認養人處落款“余華的朋友鐵生”和“鐵生的朋友余華”。埋下小小的“梗”,原本也沒想到會引發如此熱議。目前,她倆已經成功續養這兩棵樹,延續這份令人莞爾的精神寄托。
有美麗的誤會,但其中真情不假。如今,導航軟件上已標注“鐵生的朋友余華認養的樹”,不少游客慕名前往,甚至有人特意坐高鐵來“打卡”。認養人為啥會起這樣的名字,廣大網友為啥會深感共鳴?歸根結底還是被余華和鐵生的友情打動,也期待自己能擁有這樣一份“根緊握在地下,葉相觸在云里”的真摯情感。
“二十一歲末尾,雙腿徹底背叛了我,我沒死,全靠著友誼。”一向克制的史鐵生,在書里坦陳友誼對他的價值。余華和鐵生這份純粹的情誼跨越生死、超越歲月,成為無數人心中羨慕的存在。
可貴的友誼,不止有厚重的過往,也不乏好笑的細節。長途跋涉,全靠余華和莫言、劉震云“把史鐵生扛上火車”。踢足球時,余華讓史鐵生守門、借此“恐嚇”對手。史鐵生是個體育迷,卻囿于身體殘缺,家人在他面前連“跑跳踢”等詞都小心翼翼規避,但在友誼與快樂面前這些都可“脫敏”,做一把“最差勁但卻是最快樂的守門員”又有何妨?

地壇公園里兩棵被認養的國槐成了網紅打卡點。新京報記者 陳琳 攝
“只要余華活著,鐵生就活著”。史鐵生去世多年后,余華在一群作家合影時,聽到有人提及“輪椅”而馬上神情落寞喃喃道,“鐵生不在了”。節目里、采訪中,他也常提及史鐵生:“鐵生是個特別好玩的人”“他對這個世界充滿了愛”。不少史鐵生的書迷執著于找余華簽名,他便劃掉自己的簽名,再簽上“鐵生”。以至于有人總結規律——如果簽名是“史鐵生”,很可能是本人簽的;如果是“鐵生”,那肯定是余華簽的。細碎故事,在歲月沉淀中釀出醇厚的情感濃度,雙向奔赴的友誼,讓人感嘆動容。
網絡高速發展,讓偌大地球都縮小成“村”,但這種便捷卻未必帶來心與心的真正親近。線上鍵對鍵交流日益頻繁,反而讓現實中面對面溝通愈發稀缺。有媒體調查顯示,77.4%受訪青年覺得“輕量化”社交越來越普遍。當代青年熟練使用“點贊之交”“搭子文化”維持人際關系,六成受訪青年認為會導致缺少知心人,使交友“圈層化”;近半數則認為會使人與人間關系淡漠,擔心難以建立長期穩定的親密關系。
由此而言,這兩棵樹所承載的,不止是余華與鐵生的個人情誼,更是一種對“從前慢”的集體懷舊——挖掘這個時代最稀缺的真情與深情,在速生速朽中保持慢篤,在算法轟炸下守護詩意,在原子化生存里重建聯結。
想起電影《尋夢環游記》里所說:“一個人真正的死亡,是他被所有人遺忘的時候。”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未曾被遺忘,那他和他的人生也不曾從這個世界消亡。互聯網上,史鐵生的書受到年輕人追捧,是文學跨越了時間、照見了人生;音樂節上,輪椅男孩被眾人高高托舉,讓人直呼“一群余華再次舉起了他們的鐵生”,是善意綿延在心間;而鐵生和余華的友誼,也借認養“烏龍”,從文壇佳話化作網民情感符號。正如樹木扎根于泥土才能生長,人類的情感也唯有深扎于真實、坦誠的土壤,才能抵御數字洪流的沖刷。
春去春又來,地壇公園那兩棵國槐又葳蕤起來。樹是誰認養的已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兩棵樹不僅用年輪記錄時間,也正在見證線上線下新的真摯的情感:專程前往的探望,赤忱純粹的感動,超越時空的友誼。在這個喧囂的世界里,愿我們都能找到自己的“鐵生余華”、“伯牙子期”,還有“亦未寢”的懷民。
這正是:
地壇雙槐立斜陽,輪椅守門笑滿場。
莫道春風不識字,枝頭新綠認舊章。
大家晚安!
(文|周珊珊)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