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袁泉觀《空山藏墨》:每一筆都發自內心這是藝術與修行的完美共振
共工新聞社香港5月15日電(劉學海)龍泉山脈深處的百年古剎西蟾寺,一場名為《空山藏墨》的無觀眾書畫展正引發藝術界熱議。近日,巴蜀畫派學術委員會副主任袁泉(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四川省美術家協會理事、眉山市美術家協會主席)親臨展覽現場,與住持一塵法師(釋宗覺)展開深度對話,對其百幅書畫作品作出直擊本質的解讀。

"真沒想到這深山隧道里竟藏著如此藝術秘境!"袁泉駐足于寺廟殘垣間的展區感嘆,"一塵法師的山水畫和書法中,能清晰感受到一種坐定的氣場——就像他穩穩運筆時,內心全無雜念,只有筆墨與天地對話的狀態。"
他特別強調作品的修行特質:"每一筆都發自內心!這種創作境界,與我們常說的'清修''勞其筋骨'不謀而合。法師在信仰中獲得的定力,轉化成了書畫的高度。"看著斑駁墻面懸掛的《風雨禪》系列,袁泉直言:"這些作品讓我意識到,真正的藝術突破需要苦修般的專注。"
展覽獨特的"無觀眾"設計引發袁泉關注:無人機航拍的古剎輪廓與經書殘頁形成"天眼視角",數字顯影技術再現達摩面壁軌跡。袁泉在布滿青苔的展廊中感慨:"穿過隧道看到大師之作的震撼,恰似藝術修行的隱喻——唯有穿越黑暗,才能抵達光明。"

作為巴蜀畫派理論建構者,袁泉將一塵創作納入藝術史脈絡:"其書法中魏碑的筋骨與鄭板橋'亂石鋪街'章法的當代轉化,繪畫里'金絲鐵線'皴法的自然觀察,既承襲石濤'搜盡奇峰'的傳統,又暗合呂應鑫院長'花鳥畫現代性變革'的前沿探索"
一塵法師將三十年禪修體悟注入創作,獨創"檐角雨漬入墨""苔痕霉變成皴"等自然創作法成為展覽特色,袁泉,這位曾策劃"蘇東坡書畫基因圖譜"的學者,近年專注傳統藝術的當代轉譯,其"芥子園算法"研究希望與西蟾寺數字顯影技術展開合作。
臨別時,袁泉緊握法師雙手:"你在書畫界達到的高度,印證了藝術與修行本就同源。期待這座深山古剎正以筆墨為舟,載著千年的禪意智慧駛向當代藝術的深水區。

袁泉,四川眉山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四川省美術家協會理事,四川省詩書畫院特聘美術師,四川省油畫學會理事,四海畫院副院長,巴蜀畫派中國畫藝委會委員,眉山市政協書畫院副院長,眉山市政協委員,眉山國畫院常務副院長,眉山市美術家協會主席,眉山職業技術學院教授,樂山師范學院榮譽教授。
作品曾入選第十三、十四屆全國美展等全國、省市美術作品展并多次獲獎。曾獲四川省“文華獎”一等獎、四川“推優工程”優秀作品獎,四川省“群星璀璨”優秀美術作品展第一名。多次獲“蘇東坡文藝獎”、“東坡文旅獎”。
作者:袁泉
供圖:共工新聞圖片庫
編輯:熊馨緣
責編:董勇
版權聲明:本網(平臺)所刊載內容之知識產權為共工新聞社有限公司及/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投稿郵箱:Vgong@vip.qq.com
內容轉自來源:共工新聞網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