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字浪潮奔涌的今天,我們該如何守護城市的記憶?當城市歷史建筑遇見數字科技,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5月16日,在第二屆東北圖書交易博覽會的氤氳書香中,一場關于城市記憶傳承與創新的對話正在開啟。

“這不是普通的程序上線,而是一把打開城市記憶寶庫的數字鑰匙?!弊鳛榇舜螌υ挼闹鞒秩?,吉網傳媒總經理王大海的開場白,為這場題為"城市會客廳City Talk"的對話定下基調。
來自吉林省建筑歷史與建筑遺產保護學會秘書長楊宇,以及成功推動新民大街入選“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的吉林建筑大學藝術設計學院王新英副教授,在對話中深入探討了數字技術如何助力歷史建筑的價值詮釋與利用。
“王教授,您筆下的新民大街如今已成為城市名片,在您看來,吉林城市歷史建筑最獨特的DNA是什么?”
主持人的提問像一把精巧的鑰匙,打開了王新英的話匣子。
“吉林省悠久的歷史文化、獨特的自然風光,造就了吉林省各地城市建筑在類型、風格與文化屬性方面的高度多樣性與交融性。”
王新英認為,這些特征都使得吉林省城市歷史建筑在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技價值等方面獨具優勢,也成為文旅開發的重要資源。而吉林省也相繼開展了大量城市歷史建筑保護與利用的有效實踐。
他以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早期建筑為例,這些蘇式風格的廠房至今仍在轟鳴的機器聲中延續著工業使命;而吉林西站則完美融合了中西建筑語言,巴洛克式風格的候車大廳,一直持續著自身原本的使用功能。

“最難得的是‘活態保護’?!蓖跣掠⑻匾鈴娬{:“我們的保護不是把城市歷史建筑做成標本,而是讓老房子繼續講新故事?!?/p>
那么,數字技術如何為持續“出圈”的歷史文化IP插上科技的翅膀,讓保護與傳承并進?
“重現場所精神,重拾精神寄托,這是做好保護與傳承的最好前提?!睏钣钫J為,一個強有力的城市IP,可以傳播城市歷史文化、感受城市獨特魅力、展現城市核心價值。

將IP通過數字化手段,把這些文化歷史IP融入到場所精神中,使人們重拾對一個地方的認同感和歸屬感,讓公眾參與到對歷史建筑及歷史街區的保護中,這也是當前所國家提倡的。
“在新技術應用上,既要依托于歷史,又要面向未來,但核心還要在歷史上下功夫。通過挖掘整理歷史資源,在題材內容上找到屬于吉林特有意象符號,在不斷融入新的時代元素和文化內涵的基礎上,進而展現出其發展的活力和可持續性?!睏钣钛a充道。
談到“城市可閱讀”小程序的正式上線,在王新英看來,這種數字化閱讀方式,將喚醒文化基因,讓文化遺產走進大眾生活。
王新英說:“在數字中國時代,數字化閱讀正成為重構社會大眾與歷史、記憶、現實之間關系的重要媒介。”
數字化閱讀已經打破傳統閱讀方式的壁壘,將文化遺產作為數字內容的核心資源,通過APP“植入”到市民生活的各個層面,構建出文化與城市同生、記憶與空間共存的生活場景。

“修舊如舊與科技賦新,是否像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最后,主持人提出的犀利提問引發深思。
對此,楊宇也給出了他的思考。
“與其說修復,不如說更新。”楊宇表示, “修舊如舊”與“科技賦新”兩者是相互促進的。
楊宇進一步舉例說,在新技術上,可以通過傾斜攝影測量、三維激光掃描、信息化建模、虛擬現實、地理信息系統等數字化技術去采集整理。在遵循真實性、完整性原則的基礎上挖掘建筑的潛能,賦予老建筑新的功能。
而“城市可閱讀”小程序,恰恰是歷史街區活化利用的重要手段。
“首先它是一個信息平臺,一個巨大的數據庫,包含著大量的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信息。它又是一個互動的平臺,管理者和愛好者都可以在這個平臺上實現各自的需求,可以理解成一個文化遺產信息共享+互動體驗的工具包。”楊宇認為,更新讓歷史建筑充滿生命力地“活起來”,并生機盎然地“火下去”。
讓記憶流動起來,讓歷史活在當下。
今天的對話也讓我們看到,在數字技術的賦能下, “城市可閱讀”不僅是一個程序,更是一場跨越時空的邀約,讓歷史建筑不再是沉默的見證者,而成為城市故事的“講述者”。
中國吉林網 吉刻APP
記者 陳志文
攝影 羅浩
攝像 明鑫睿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