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黃河奔涌,連接中原與雪域;豫青同心,共繪發展新篇章。河南以企業擔當為筆,以人文關懷為墨,在青藏高原書寫了一個個跨越山河的動人故事。即日起,大河網推出《一河兩故鄉》系列稿件,看豫青兩地年輕人如何同心同行,在時代的浪潮里攜手抵達星辰大海。
大河網訊 在青海省德令哈市的辦公室里,41歲的宋萍望著窗外的昆侖山脈,陷入了沉思。辦公桌上的老照片里,23歲的她站在海拔4300米的河南能源義煤公司義海能源天峻義海(以下簡稱天峻義海)礦區,笑容比高原的陽光更明亮——那是2007年7月,她作為天峻義海首位女大學生,叩開了高原礦井大門時的留影。
青春在“無人區”扎根
初入天峻義海時,礦區僅有3名女職工,宋萍是其中唯一的大學生,另外兩名是臨時工。當時礦區條件艱苦,職工宿舍為簡易彩鋼房,漏風嚴重;通往天峻縣的土路顛散過水杯;洗澡需乘車近4小時前往縣城。有次工作任務繁重、交通不便,她3個月都沒有出過礦區,接點熱水摻著涼水,湊合著擦擦身體。最艱難的是缺氧帶來的孕期反應——懷孕5個半月時,胎心監護儀顯示胎兒宮內缺氧,醫生嚴厲警告:“必須立刻下山!”她攥著診斷單大哭了一場,最終不得已請假回到西寧市的家中休養。

這段4300米高原“無人區”初體驗,讓她刻骨銘心的不是苦,而是一連串的溫暖回憶:礦區沒有小商店,領導或者同事去天峻縣或者德令哈市,回來都會捎一些水果給她;食堂鹵的雞腿,等職工用餐完畢,后廚師傅就把剩下的都打包給她;偶有不適,同事們會把熬的紅景天茶灌進她的保溫杯。“他們說,不能讓咱第一個女大學生受委屈。”宋萍笑著回憶,眼中泛起淚光。作為青海本地人,她在這里讀懂了河南企業的溫度——不是冰冷的制度,而是不分地域,把每個職工都當作家人的擔當。
愧疚與責任的極限拉扯
2013年冬夜,兩歲的兒子突然高熱驚厥。宋萍的母親攥著溫度計急得在客廳里走來走去,39.8℃的紅色刻度像燒紅的鐵絲燒著老人的心。“萍萍在礦上忙驗收,別告訴她。”老人咬著牙喂孩子服下退燒藥,直到48小時后孩子陷入半昏迷,才顫抖著撥通了宋萍的電話。
那時,宋萍正在整理國家安全生產標準化驗收和礦井邊坡治理資料,電腦屏幕映著她熬紅的雙眼。接到電話的瞬間,她手中的文件夾“啪嗒”一聲掉在地上,資料散了一地。她蹲在地上撿資料,眼淚大顆大顆掉在紙上,卻咬著牙對母親說:“媽,我給我妹打電話,你們帶孩子先去醫院,我……明天就回。”凌晨一點,她給妹妹打電話求助。直到驗收結束,她才連夜趕回西寧市,推開病房門時,兒子燒紅的小臉上還留著退熱貼的膠痕。聽到孩子說“媽媽,你是不是不要我了”,那一刻,宋萍淚如雨下。兒子尚未痊愈,她又接到電話,單位有急活等著她去處理,她抹著眼淚迅速趕回單位。

2025年3月22日凌晨2時許,命運再次拋出難題:宋萍的父親突發急性胰腺炎,母親六神無主,哭著給她打來電話:“你爸渾身發抖,汗已經把被褥都打濕了,嘴唇青紫……”從德令哈市到西寧市500公里,深夜沒有長途車,而妹妹當時正在外地參加培訓,宋萍只能顫抖著給朋友打電話:“我爸病了,快去我家一趟,把他送到醫院。”天剛蒙蒙亮,她就乘坐首班火車沖進醫院急診室,此時父親經過兩個多小時的搶救剛脫離危險。值班醫生說:“再晚半小時,胰腺就全壞死了。”
溫暖關懷照亮成長軌跡
2024年12月,宋萍調任公司總部負責黨群工作,辦公桌上多了兩件“寶貝”:一枚天峻義海的舊安全帽徽章,一本翻破的《財務智慧》。在這里,企業沒有地域之分,關心關愛像她這樣的青海籍職工,為他們打通了人才成長晉升雙通道,讓宋萍看到了人生美好的未來。
“現在我每48天輪休12天,能陪兒子去圖書館了。”宋萍頓了頓,眼里閃過淚花,聲音輕顫,“兒子四年級時寫的作文《我的媽媽》,說我是‘住在手機里的人’。”2024年調任前的暑假,她特意和愛人一起帶著兒子重走了礦區,12歲的兒子站在礦區大門前,指著遠處問:“媽媽,你當年真的在這里住過?”宋萍點點頭,指著天空說:“你看那些星星,每一顆都像當年礦燈的光,照著我們建設的步伐。”兒子似懂非懂,卻記住了媽媽說的話:“這里是個非常包容的家,能幫助河南籍職工成長成才,更是讓青海籍或者其他省份的職工找到夢想生根發芽的地方。”
站在義海能源總部大樓九樓樓道的窗前,宋萍望著遠處的雪山感觸頗深:18年時光,從礦區的首個女大學生成長為企業干部,她得到了無數溫暖的回報,而她也深深地愛著這個企業——把青春獻給企業、獻給腳下這片神奇的土地。(趙檬 祁婷婷)
編輯:譚敏審核 :劉楊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