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香港特區政府與香港貿易發展局(下稱“香港貿發局”)聯合主辦的第五屆亞洲醫療健康高峰論壇在灣仔香港會展展覽中心成功舉辦。
為進一步加強滬港兩地生物醫藥產業合作交流、拓展滬港生物醫藥全球合作空間,此次由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下稱“上海市科委”)牽頭在高峰論壇展區設立了上海生物醫藥創新展廳,上海市生物醫藥科技產業促進中心組織了二十多家來自上海的創新藥企、器械企業、研發服務機構組團參會參展。
第一財經記者在上海展廳現場看到,人頭攢動。
此外,上海市科委還根據企業需求,與香港貿發局共同組織了“滬港生物醫藥與生命健康圓桌交流研討會”,香港衛生署、香港重點企業引進辦公室有關領導出席并作港府政策介紹,香港醫藥行業協會和重點企業做了經驗分享。
有參展的上海創新藥企負責人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他們希望借助中國香港這個“超級聯絡人”平臺,尋找國際市場拓展機會。“這次來參展,收獲還是挺大的,對中國香港方面的政策機遇有了更深入了解。”
當前,中國香港正在建立一個能獲得國際認可的藥品和醫療器械注冊體系,該體系不僅要服務中國香港本地市場,而且也希望進一步能帶動中國內地醫藥企業出海。
資源互補
在本次高峰論壇上,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表示,本屆論壇以“全球協作,共創未來”為主題,再次肯定中國香港作為區域醫療創新樞紐的關鍵角色。
近年來,中國香港已在大力發展生物醫藥產業。“中國香港是亞洲唯一擁有五所全球排名前一百的城市,還擁有兩所全球排名前四十的醫學院,以及八個國家重點生命與健康科學實驗室,這為開展世界級的科學研究和醫學技術創新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李家超說。
上海正在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生物醫藥是上海要發展的三大先導產業之一。上海也出臺了生物醫藥產業全鏈條創新發展政策。近年來,上海在生物醫藥方面的發展成果顯著。2024年,全市共有7款國產1類創新藥、15款三類創新醫療器械獲批上市,數量分列全國第二、第一。
在滬港生物醫藥與生命健康圓桌交流研討會上,香港貿易發展局華東首席代表呂劍表示,中國內地正積極推動創新醫療技術發展。中國香港作為中國內地和全球之間的超級聯系人 超級增值人,能夠有效發揮內聯外通的香港通道角色,幫助中國內地企業通過中國香港實現國際化發展,也助力海外企業通過中國香港拓展中國內地市場。特別是在醫藥健康領域,中國香港擁有獨特的優勢,有雄厚的生物科技科研實力,有多元化的資本市場,也正積極在發展國際醫療創新樞紐。上海在生物醫藥產業方面,也匯聚了雄厚的產業基礎,有豐富的臨床資源與創新人才,兩地的深度合作必將為生物醫藥領域的技術突破、成果轉化和國際市場的拓展注入更強勁的動力。
互動頻繁
近年來,滬港兩地的醫藥生態圈互動頻繁。
今年3月份,一名淋巴瘤患者在中國香港本地醫院順利完成CAR-T細胞治療藥品注射,實現了CAR-T藥品的跨境(香港地區)運輸和回輸,這款CAR-T細胞治療藥品正是由復星凱瑞(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
不同于傳統藥品,細胞治療產品作為“從血管到血管”的活的藥物,需要提取患者體內血液中的白細胞進行體外改造,再回輸到患者體內。
患者白細胞和CAR-T藥品都屬于特殊物品,未經衛生檢疫審批不得擅自進出境。在上海市強有力的政策支持和生物醫藥特殊物品聯合監管機制各部門的高效協調下,復星凱瑞作為首批試點企業,于2024年5月獲得上海市生物醫藥特殊物品進出境聯合監管機制綜合評估意見,成功解決了患者CAR-T自體白細胞單采產物進境和藥品出境的難題。
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生物醫藥處處長、二級巡視員曹宏明表示,上述CAR-T細胞藥品的跨境運輸和使用得以實現,是上海首創生物醫藥特殊物品進出境聯合監管機制取得的重要成果,滬港聯手將共同推動中國的醫藥創新發展,共建全球生物醫藥創新高地和世界級生物醫藥產業集群,使全球更多的患者獲益。
研發總部位于上海的和黃醫藥,已有兩款藥物獲批在中國香港上市。2024年1月,和黃醫藥的口服靶向藥物呋喹替尼獲批在中國注冊使用,用于治療轉移性結直腸癌,成為中國香港"1 "新藥審評機制下首個獲批的創新藥物。
“我們也希望中國香港發揮超級聯系人這樣的角色,利用滬港兩地互補的優勢,共同推進兩地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拓展滬港生物醫藥全球合作空間。”曹宏明說。
香港生物醫藥創新協會秘書長鄭裕彤認為,中國香港與上海作為中國最具國際化的兩座城市,在發展生物醫藥產業方面,有天然的互補優勢,中國香港擁有頂尖科研機構,是科研創新高地,而上海有很強的科研轉化能力,兩者可以協同發展,推動中國香港的基礎研究與上海資源轉化形成高效對接,共建有國際競爭力的生物醫藥生態圈。
政策機遇
滬港兩地醫藥生態圈加速融合背后,也有政策機遇所在。
李家超表示,中國香港正與中國內地合作建立真實世界研究應用中心,推動兩地醫療數據共享,加快新藥審批和監管流程。中國香港致力于建立一個獲得國際認可的藥品和醫療器械注冊體系。
目前中國香港沒有本土的藥物審批機構,大量的創新藥仍需要在其他地區進行審批之后才能引入香港市場。近年來,中國香港方面已在著手進行醫藥審批方面的改革。
2023年11月,中國香港實施了全新的“1 ”新藥審批機制。在該機制下,已取得一個(而非原來的兩個)參考藥物監管機構注冊許可的合資格新藥持有人,若能提供符合要求的本地臨床數據,以及經本地專家認可,便可申請注冊該藥在中國香港使用,這也大大縮短了新藥在中國香港上市的時間。
中國香港的長遠目標是建立“第一層審批”的藥物及醫療器械(藥械)注冊機構,即可不參考其他藥物監管機構注冊許可,而直接根據臨床數據在本港審批藥物,同時也開啟審批醫療器械的注冊申請,以此來加快新藥械臨床應用以提升醫療水平,并帶動建設藥械研發和臨床測試的產業發展,發展中國香港成為國際醫療創新樞紐。
在滬港生物醫藥與生命健康圓桌交流研討會上,香港特區政府衛生署助理署長陳詩濤表示,中國香港正在緊鑼密鼓籌備的藥物及醫療器械監督管理中心,希望可以推動中國香港的藥械審批制度可以跟國際接軌,成為國際藥監權威機構之一,這里面有兩方面的發展重點,一方面是希望國外的一些藥品,特別是歐美國家的創新藥,可以通過中國香港,更快引入市場;另外一方面也希望可以更好服務創新藥企,讓更多的藥企實現更快出海。
香港特區政府此前在2025年至2026年財政預算中透露,2025年上半年會提出“香港藥物及醫療器械監督管理中心”成立時間表及邁向“第一層審批”的路線圖。
有創新藥企總裁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中國香港完善藥械審批制度,帶來的意義十分巨大,比如東南亞很多發展中國家,實際上缺醫少藥的,還無法開發出創新藥,從歐美國家進口創新藥,價格又十分昂貴,而這些國家在藥械準入機制上尚未完善。如果中國香港能與東南亞國家共建一個互通平臺,可以將中國很多創新藥帶到當地上市,解決當地患者醫療需求。
有上海生物細胞療法企業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中國香港是中國內地創新藥出海的重要支點,他們也更希望通過中國香港這樣的平臺,能將他們的細胞療法輻射到亞洲,也期待借助中國香港方面這個平臺,可以建立起更多的學術交流機會,將中國內地先進療法推廣到亞洲國家或地區的醫生,進而惠及患者。
“我們在中國香港設立了實驗室,深刻感受到中國香港在連接國際與中國內地所發揮的橋梁作用。中國香港擁有全球頂尖的這些具有臨床研究能力的高校以及專家,目前也期待中國香港與中國內地之間可以進一步打通生物樣本交換存在的堵點,促進研發合作。”另有上海生物藥企人士說。
香港貿易發展局副總裁劉會平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這次亞洲醫療健康高峰論壇匯聚42個國家及地區、超過2900名與會者參與。香港貿發局正在通過不同的形式,幫助中國內地企業走出去。“有時,中國內地企業尋找的不只是資金,他們也需要市場、合作伙伴、人才、技術等,希望通過我們的平臺,能夠將各方力量匯聚到一起,進行更好合作。”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