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積極響應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2024年7月5日至7月6日,安徽財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組建師生團隊先后前往蚌埠興科玻璃有限公司、安徽科技學院和中國傳感谷展廳,開展了一場主題為“玻璃之光,智慧之田 —— 師生共探新質生產力的無限可能”的社會實踐活動。此次活動旨在通過深入企業一線,企業技術創新、綠色低碳生產模式、智能制造等方面的新質生產力發展狀況以及產教融合方面實際運作的情況,研究新質生產力發展對促進產業升級和企業創新發展的推動作用,為企業和高校的協同發展提供參考建議。團隊由范馨月(隊長)、薛燦、楊萱、許雪晴、唐立潔、朱月月、劉雨菡、萇雪淳、陳艷茹、邱子晨十人組成的青年實踐團和錢力、宋俊秀兩位老師組成。
蚌埠興科玻璃有限公司:聚焦玻璃新材料技術創新
7月5上午,實踐團在蚌埠興科玻璃有限公司深入生產一線,實地參觀了該公司的生產線。在領導人員的帶領下,學生們做好防護措施,有序進入玻璃生產線參觀,講解員詳細介紹各生產環節的技術要點和設備特點,切實感受新技術、智能化、數字化在提高生產效率、促進企業轉型方面的影響。
團隊主要了解三種大型自動化機器是:力松注塑機、玻璃雙邊磨邊機和巖板生產線。
力松注塑機主要用于生產各種塑料制品能夠將塑料原料制成各種形狀的制品。力松注塑機具有高效、精準、自動化程度高等特點,可幫助生產廠家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
玻璃雙邊磨邊機具有“傳送皮帶最大,加工玻璃最小、大小玻璃通磨”的技術特點和“尺寸超小,精度超高,拋光超亮”的玻璃加工特點,能夠保證玻璃對角線精度在±0.3mm以內,平行精度也在±0.3mm以內;此外,玻璃雙邊磨邊機還可以組成全自動生產線,包括自動上片臺、清洗機和自動下片臺,實現從自動上片、磨邊、轉片、清洗到自動下片的一次完成。這種全自動化的生產方式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人工成本,是現代化玻璃加工生產線的重要組成部分。
巖板生產線通常多個機器部件組成,包括切割、打磨、鉆孔、印刷、燒制等機器。這些機器協同工作,可以高效地生產出各種形狀和大小的巖板產品。巖板生產線的主要特點是自動化程度高、生產效率高、產品質量穩定。
在這里,隊員不僅親眼目睹了玻璃產品的生產過程,還與技術人員和高校、科研機構的專家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大家圍繞玻璃新材料的技術創新與質量提升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共同探討了前沿技術如何賦能生產力,推動產品產業升級等問題。
安徽科技學院:探索綠色智能低碳模式在農業中的應用
次日,實踐團一行前往安徽科技學院農學院,參觀了智慧農業示范點。在這里,他們親眼見證了智能制造生產力在農業領域的廣泛應用。智能農機、智能灌溉等先進技術的應用,讓傳統農業煥發出了新的生機與活力,完美詮釋著新質生產力賦能農業發展。
師生參觀智慧農業示范點和科研試驗田,了解智能制造生產力在農業中的應用實踐和產教融合在安徽科技學院農學院的具體案例。參觀過程中,實踐團成員們還參與了企業成果轉化案例分享。老師的經驗分享和專家的點評分析,傳遞給學生們產學研合作的無限潛力。
團隊學習到一系列具有創新性的研究項目。例如,在水稻、小麥、油菜等農作物的育種技術上取得了重要突破,通過基因編輯、分子標記輔助選擇等現代生物技術手段,選育出了一批高產、優質、抗逆性強的新品種。
智能制造方面,利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構建智慧農業平臺,實現農業生產的精準化、智能化管理。例如,通過無人機進行農田信息采集、病蟲害監測和變量施肥等作業,提高了農業生產的效率和效益;智能灌溉與施肥、水肥一體化、智能控制系統能夠根據土壤濕度和作物生長階段,自動調整灌溉量和施肥量,實現精準灌溉和施肥。這不僅可以節約水資源和肥料,還能提高作物的吸收效率;節水灌溉技術,如滴灌、噴灌等節水灌溉方式在智能控制系統中得到廣泛應用。系統可以根據作物需水量和土壤水分狀況,精確控制灌溉時間和灌溉量,減少水分蒸發和浪費。
中國傳感谷展廳:領略智能制造的魅力
接著,團隊到達中國傳感谷展廳,參觀展廳,講解員帶領隊員對每項展品仔細講解,了解最新傳感技術的研發成果以及智能制造中傳感技術的應用案例。如智能工廠、智能物流等。
傳感谷作為安徽省人工智能產業的重要一環,致力于打造自主可控芯體最多、傳感器種類最全、產值超千億的產業集群。這一目標的實現,離不開新質生產力的快速發展。團隊了解到自2014年成立以來,海神始終致力于無人裝備技術的研發與創新,現已掌握“自動駕駛 遠程駕駛 無人機盲降 域控制器 整車制造 智控云平臺”等六大核心技術,提供高效、智能的解決方案以及傳感器在智能制造、物聯網、環境監測等領域的廣泛應用。此外,通過參觀實驗操作和模擬演練,學生們還感受了傳感器的設計、測試和調試等環節。
“玻璃之光,智慧之田”,這場社會實踐活動不僅是一場知識的盛宴,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此次活動激發了大家學習和探索的熱情,團隊會進一步加強學習和實踐鍛煉,不斷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為構建和諧社會注入強大精神動力。
(安徽財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 范馨月)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