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通過“千萬工程”經驗,健全改革鄉村全面振興長效機制。鄉村振興事關民族復興的偉業,中國式現代化的建設進程,各地區、部門應該堅持以人民為本的發展思想,聚焦糧食安全、產業振興、鄉村治理等關鍵領域,繪制美麗鄉村振興新藍圖,實現鄉村振興新蛻變。
確保糧食安全,筑牢鄉村振興基石。糧食安全是鄉村振興的基石,更是“國之大者”,習近平總書記也是多次強調,“中國人的飯碗必須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推進鄉村振興,首先得保證糧食以及重要農產品的穩定供給,穩步推進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保證糧食播種面積。大面積提高單產是糧食增產的關鍵,這需要我們集成推廣良田、良種、良機、良法,實施糧食單產提升工程,通過科技賦能,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繼續實施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等惠農政策,鼓勵農民種植糧食。通過健全農資保供穩價應對機制,來減輕農民生產成本壓力。此外,擴大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政策實施范圍,為農民提供穩定的生產保障。嚴厲打擊非法占用農用地行為,確保耕地資源得到有效保護。
促進產業振興,激發鄉村發展活力。產業振興是實現農村繁榮的關鍵,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依托當地資源稟賦,發展特色農業、設施農業和有機農產品,推動農產品品牌化、產業化。同時,延伸和拓展農業產業鏈,推進農產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協同發展。大力發展生態旅游、森林康養、休閑露營等新產業新業態,挖掘鄉村多元價值。支持創建農業產業強鎮、現代農業產業園和優勢特色產業集群,促進農業與旅游、文化、教育等產業的深度融合,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強化鄉村治理,構建和美鄉村。鄉村治理是鄉村振興的根本保障,它直接關系到了農民的幸福感、安全感、獲得感。進一步健全、完善黨組織領導的鄉村治理體系,發揮基層黨組織在鄉村治理中的帶頭作用、戰斗堡壘作用。推動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加強村民自治組織建設,提高村民參與鄉村治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加大農村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力度,提高農村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服務水平。加強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穩步提高農村社會保障水平,確保農民老有所養、病有所醫、住有所居。
(福建省廈門市翔安區內厝鎮瓊坑村委會 沈王帥)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