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的征程中,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讓人民群眾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為推動民生工作開展,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為人民謀幸福”的理念,需持之以恒走實問需、問計、問效于民的“常”行之路,在“常訪常聽”“常納常鑒”“常評常促”中,推動民生工作“向實向遠向優”。
在“常訪常聽”中走穩“民呼我應、民需我為”的“問需之路”,讓民生工作“向實處走”,在“知民所需”中踐行“為民初心”。“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只有深入群眾,聆聽民意,洞察百姓的所期所盼,才能明確民生工作的著力點,以民需定民生方向。正所謂“沒有調研就沒有發言權”,唯有全面深入的調查研究,才能夠“有的放矢”,科學合理地制定出契合民眾訴求的民生政策,為民眾謀得實惠。為此,要積極開展“大走訪、大傾聽”活動,深入城鎮社區、鄉村田野,與群眾面對面交流,心貼心溝通,踐行“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的理念。聚焦住房、教育、醫療、就業、養老等民生領域,貫徹落實相關政策精神,想民眾之所想,急民眾之所急,盼民眾之所盼,實實在在解決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
在“常納常鑒”中走通“眾人拾柴、群智群策”的“問計之路”,讓民生工作“向遠處走”,在“集民智慧”中匯聚“發展合力”。“能用眾力,則無敵于天下矣;能用眾智,則無畏于圣人矣。”在推動民生工作的進程中,充分匯集群眾的智慧和創造力往往能夠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效。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在社區建設中,居民議事會廣泛征集群眾意見,成功化解諸多治理難題;在鄉村發展中,當地農民的經驗和智慧助推特色產業興起,實現增收致富。這些都印證了“高手在民間”的道理。為此,相關部門應搭建多樣平臺,暢通各類渠道,讓群眾的好點子、好建議能夠充分表達和被采納,增強群眾的參與感和認同感。同時,要善于總結提煉群眾在實踐中創造的有效經驗,使之成為推動民生工作的有力舉措。
在“常評常促”中走實“以民為本、由民評判”的“問效之路”,讓民生工作“向優處走”,在“為民造福”中提升“幸福指數”。正所謂“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民生工作與民心緊密相連,民生工作的優劣人民最具發言權。正所謂“金獎銀獎不如老百姓的夸獎,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只有讓群眾滿意,民生工作才算真正取得實效。為此,構建完善民生工作的評價體系,將群眾的滿意度作為衡量工作的關鍵標準至關重要。通過問卷調查、網絡互動、第三方評估等途徑,廣泛收集群眾的意見和建議,及時發現問題,改進工作。同時,要加強對民生工作的監督考核,對敷衍塞責、不作為、亂作為的行為嚴肅追究責任,讓每一項民生政策都能切實造福群眾,讓人民真真切切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愛,增強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重慶市云陽縣農壩鎮人民政府 許冬冬)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