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絡信息快速傳播的時代下,一些以偏概全、惡意抹黑的信息不斷地傳播,這究竟是誰的問題?在面對這些信息我們又該如何辨別它的真偽呢?
“快X”、“抖X”是人們日常消遣活動的“常駐嘉賓”,在短視頻平臺上我們經常刷到一些吸引人眼球的標題、令人震驚的視頻內容、“潑天富貴”般的流量以及評論的視頻。這些以偏概全、歪曲事實的事件在短視頻平臺上容易被不明所以的“吃瓜群眾”瘋狂地傳播和討論,一傳十十傳百,不久之后這些事就會被奉為真理。
前段時間的河南三門峽貨物“亂搶”事件,在最先發出的視頻中,個別無良營銷號通過截取貨物“可以隨意亂搶”的片段進行報道,導致部分群眾認為散落的物品是可以隨意撿走,瘋狂地亂搶,對此,部分網友在評論區留下“這種好事怎么沒輪到我?”、“不用買年貨了。”諸如此類的評論不在少數。這使得三門峽貨物事件短時間內在網絡平臺上獲得了非常高的流量。在后續也有官方公眾號和個別營銷號出來辟謠,事實上兩貨車相撞掉落的貨物,在河南省義馬市活水義工志愿者協會會長婁某的組織下,與附近的村民們一起在寒冷的天氣花費九個小時將掉落的貨物重新裝好。工作人員和村民們的辛勤地勞動成果沒有得到正確報道,卻被人歪曲事實、惡意抹黑的行為實在是讓人心寒。再比如,“秦朗丟寒假作業”事件中,自媒體博主貓某杯自導自演式造假、不擇手段蹭炒社會熱點。
這類視頻有如此高流量的背后,反映著人們對于這種刺激大腦快速分泌腎上腺素使其感到興奮的信息,真的是吃一塹又吃一塹。不去追求事件本身的真實性,只求一時情緒上的快感。這就會導致一種現象:造謠一張嘴,辟謠跑斷腿。
中央網信辦日前印發通知要求,短視頻和直播平臺著重加大對虛假擺拍信息的識別和清理力度,從嚴處置違背公序良俗制造人設的“自媒體”賬號。各網絡平臺對開通營利權限的賬號,應當以身份證件號碼等進行真實身份信息認證。
公眾號和一些優質的網絡營銷號可以協同合作,通過提升公眾網絡辟謠意識、擴大網絡辟謠傳播聲量,全力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對于個人我們可以“讓子彈飛一會兒”。在高熱點的話題背后,可能還隱藏著更多的信息。作為觀眾應當先保持冷靜、不要隨意發表言論,先“讓子彈飛一會兒”看到事情全貌再予以評論,也可以通過自主篩選給自己打造清朗的網絡環境。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