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審議通過的《關于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的決定》,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熱烈討論。延遲退休,這一關系到億萬民眾切身利益的政策舉措,在當前的經濟社會發展背景下,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從宏觀層面來看,延遲退休是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的有力武器。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均預期壽命顯著增長,已達78.6歲。與此同時,我國老年人口數量不斷增加,截至2023年底,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2.97億人,占總人口比重為21.1%。人口老齡化趨勢日益明顯,給社會養老保障體系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延遲退休能夠有效增加勞動力供給,緩解養老負擔,為老齡化社會的穩定發展提供堅實的支撐。
從人力資源開發的角度而言,意義同樣重大。我國勞動力人均受教育年限不斷提高,從改革開放初期的8年增加到如今的14年。受教育時間的延長意味著勞動者進入職場的時間相對推后,如果退休年齡保持不變,將會導致工作年限縮短,這對于人力資源的充分利用是一種極大的浪費。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可以讓勞動者有更多的時間發揮自己的專業技能和經驗優勢,提高勞動生產率,促進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也能更好地實現個人的價值。
此次改革所遵循的“自愿、彈性”原則,充分體現了對勞動者的尊重和人文關懷。不同職業、不同工種、不同崗位勞動者的就業穩定性和勞動強度各有不同,個人身體狀況、家庭需求和價值追求也存在很大差異,因此對延遲退休的訴求各不相同。在這一原則下,勞動者可以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自主選擇提前退休或推遲退休,既能夠滿足那些希望繼續工作、發揮余熱的人的需求,也能保障那些渴望早日享受退休生活的人的權益。
當然,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的實施并非一蹴而就,還需要一系列配套措施的協同推進。比如,要加強對大齡勞動者的職業培訓和健康保障,確保他們在工作中的安全和健康;要進一步優化就業環境,消除年齡歧視,為老年人就業創造良好的條件;還要不斷完善養老托育服務體系,解決勞動者的后顧之憂。
總之,延遲退休是一項符合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重要政策舉措。我們應該以積極的態度去認識和理解它,在政策的實施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完善配套措施,讓延遲退休政策更好地服務于國家的發展和人民的幸福。相信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延遲退休政策必將為我國的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