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中國共產黨海南省第八屆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召開,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共海南省委關于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 奮力爭當新時代改革開放示范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為《實施意見》)。
《實施意見》指出,要圍繞“向海圖強”,打造新質生產力重要實踐地。面對建設自由貿易港的歷史新機遇,海南更應該立足地理區位優勢和海洋資源優勢,以拓展藍色經濟空間為主題,以海洋科技創新為動力,統籌全省一盤棋,積極培育藍色智庫,真正將資源優勢轉變為發展優勢,形成與自由貿易港相適應的現代化向海格局和高質量發展模式。
向海圖強,要加強人才挖掘與引進,培育多學科融合的藍色智庫。自習近平總書記“4·13”講話以來,海南省累計引進各類人才超70萬人,分三批次遴選南海育才項目培養對象共1151人;建設168家省級院士創新平臺,柔性引進83名院士和92個院士創新團隊……人才集聚效應得到高效釋放。具體來看,海南省高度重視人才多元化與自由貿易港建設發展的適配度,不僅對高層次人才進行具體分類和提供“一人一策”的個性化培養方案,使得不同專業、不同領域的人才都能在自貿港建設中站定自身位置,充分激發人才的創新創業熱情,為海南全省的整體事業發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振興力量。同時,多元化的人才引進政策以及配套實施的逐漸完善,也為各行業間建立信息交流與共享平臺營造了靈活和良好的人才環境,進一步推動了陸海資源的深入開發和現代化海業轉型升級進程的加快。
向海圖強,要以科技助力海業振興,打造特色化高科技化海洋產業。“科技立則民族立,科技強則國家強”。現代化發端于工業革命,其進程的飛躍,與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密切相關。因此,在新時代背景下,掌握好核心關鍵技術,就扭住了高質量發展的活水源頭和不竭動力。海南省自提出“科技興海”戰略以來,從加大資金投入、扶持重點產業、實施示范工程,整合多方科研力量等不同舉措入手,不僅加快了“智慧海洋”的建設進度,有效推動傳統海洋產業的現代化轉型,還在國家政策的大力幫扶下建立起了專業的海洋科研院所以及南山國際科考母港、國家海洋綜合試驗場(深海)等,為持續走向“深藍”,以深探海洋自然資源、開發海洋生物醫藥、拓展深遠海研究領域的自主創新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和堅實的發展根基。
向海圖強,守望南海、面向國際,不斷深化“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向海圖強,海南奮楫。海南從建省時就確立了從行政上管轄南海海域的政治責任和使命。同時,在對外關系中我們既要保持獨立自主,也要尋求合作共贏。海上絲綢之路是我國早期溝通世界的重要橋梁,“一帶一路”精神歷久彌新。在新時代繼續挖掘海上絲綢之路的價值,對于我們建設海洋強國具有深遠意義。《“一帶一路”建設海上合作設想》中規劃了三條重要的藍色經濟通道,其中的“中國-印度洋-非洲-地中海藍色經濟通道”、“中國-大洋洲-南太平洋藍色經濟通道”都與海南直接相關。“開放是海南自由貿易港的生命線”,借由藍色空間,發展藍色經濟和藍色伙伴關系,海南對外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
因此,海南錨定“向海圖強”發展目標,高質量建設海洋強省既是順勢而為、大勢所趨,更是使命所在、重擔在身。只有深入學習和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并將之與海南實際具體結合,發揚海南特色、走出海南實踐,形成海南智慧,才能昂首向前,以奮進之姿實現“十四五”規劃所標定的宏偉目標,在新時代建立建成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