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做到改革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廣大黨員干部要認真學習全會精神,深刻領會全面深化改革的內涵及要求,牢牢把握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執“深改之筆”,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改革中得到更大的實惠。
民之所望,改革之所向。“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從人民群眾普遍關注、反映強烈、反復出現的問題出發,拿出更多改革創新舉措,把就業、教育、醫療、社保、住房、養老等問題一個一個解決好。”“人民向往”往往就蘊藏在群眾的“呼聲”中。廣大黨員干部要秉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的思路,堅持把關系群眾的“枝葉小事”當作改革實踐的“頭等大事”,從“民聲”中找準改革切入點和著力點。要“身”入基層,多到“田間地頭”走一走、多到“農家小院”坐一坐、多到“街頭巷尾”逛一逛,在“促膝長談”中了解他們的真實需求與問題,找到改革真正的“癥結”所在,精準施策,做到“應民所呼”。
民之所呼,改革之所應。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將人民群眾的訴求放在首要位置,把人民群眾的呼聲作為改革定向。黨員干部們要深入基層“解剖麻雀”,下沉一線“把脈問診”,走進田間地頭,走進阡陌小巷,走到人民群眾當中去,把調查研究做細做實,切實解決好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讓民生“痛點”變成改革“著力點”,民生“難點”變成改革“發力點”。要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圍繞群眾的“所需所求”落實改革舉措,把改革真正改到老百姓的心坎里,使改革之策精準有效。保持勇往直前、風雨無阻的戰略定力,一路蹄疾步穩、勇毅篤行,在新起點上實現新突破。
民之所盼,改革之所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抓改革、促發展,歸根到底就是為了讓人民過上更好的日子。青年干部要以高質量發展實績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注重從就業、增收、入學、就醫、住房、辦事、托幼養老等群眾急難愁盼中找準高質量發展的發力點和突破口,不斷優化“互聯網 ”一鍵辦理,深化數據與社保、不動產、企業登記等基礎信息共享應用,讓高質量發展成果惠及人民群眾。要堅持運用新時代“楓橋經驗”,著眼于矛盾糾紛調處能力短板,探索形成預防早介入、排查全覆蓋、調解多元化、跟蹤解民憂的工作方法,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正所謂“行百里者半九十”,當前改革正處于深水區的關鍵階段,要求我們更須提振精神,既要有“干一件是一件”的耐心,更要有“干一件成一件”的決心,一步一個腳印,步步為營、持之以恒,方能步步為贏,積小勝為大勝。從“摸著石頭過河”到“蹄疾步穩”,從“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到“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起筆于40多年前的“春天的故事”,仍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續奮斗中繼續書寫。
(鐵南街道 張 翼)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