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國婦女發展綱要(2021-2030年)》及《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21-2030年)》發布以來,我國婦女兒童事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政策明確指出,縣域是實施婦女兒童發展綱要的關鍵領域,需構建全方位保障體系,促進婦女兒童全面發展。理論依據源于馬克思主義婦女觀與兒童觀,強調社會公平與性別平等,倡導婦女兒童權益保護與能力提升并重。
縣域作為國家政策落實的“最后一公里”,其婦女兒童工作面臨獨特挑戰。一是城鄉發展不平衡,資源分配不均,縣域資源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條件下,精準施策,確保資源高效利用,是首要挑戰。二是傳統觀念影響,部分地區的傳統觀念對婦女兒童權益的保障構成阻礙。如何在尊重傳統文化的同時,推動觀念革新,是亟待解決的問題。三是專業人才與服務的短缺,限制了婦女兒童工作的深度與廣度。提升服務質量和效率,是提升工作成效的關鍵。
一、強化政策保障構建全面的政策支持體系
從政策科學的角度出發,強化政策保障是推動縣域婦女兒童發展的重要基石。政策作為社會發展的導航圖,其制定與實施的質量直接影響著目標群體的福祉。因此,建立和完善一套系統化、科學化的政策保障體系,對于提升縣域婦女兒童發展水平具有決定性作用。
一是要加快制定縣域婦女兒童發展專項規劃,細化政策目標與實施路徑。為確保政策的針對性與有效性,首要任務是制定縣域婦女兒童發展專項規劃。這一規劃應基于詳實的調研數據,深入分析縣域內婦女兒童的現實需求與面臨挑戰。規劃內容應包括教育、健康、就業、權益保護等多維度發展目標,并明確短期、中期與長期實施路徑,確保政策設計的全面性與前瞻性;二是建立婦女兒童權益保護機制,完善法律法規,確保政策落地。強化政策保障的另一關鍵環節是建立婦女兒童權益保護機制。這不僅要求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確保其與國家政策保持高度一致,還應注重法律法規的實際執行力度。如可以設立專門的權益保護機構,負責監督政策執行,處理侵權案件;加強法律宣傳與教育,提高婦女兒童的法律意識與自我保護能力;同時,建立健全投訴舉報機制,確保婦女兒童在權益受損時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援助。
二、構建全面、優質、包容的婦女公共服務體系。
提升婦女公共服務質量不僅能促進女性的個人發展,也是實現性別平等與女性賦權的重要途徑。能增強社會的整體福祉,是推動社會進步與和諧的關鍵因素。
一是提升教育質量,確保適齡兒童入學率,加強女性職業教育與技能培訓。教育作為女性賦權的基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優化婦女教育公共服務,首要任務是提升教育質量,通過引入創新教育理念,優化課程設計,強化師資力量,確保教育內容與時俱進,滿足女性多元化學習需求。同時,保障適齡兒童尤其是女童的入學率,通過政策傾斜與資源投入,消除教育機會的性別差異,實現教育公平。此外,加強女性職業教育與技能培訓,提供多樣化的培訓項目和實踐平臺,增強女性的就業能力與職業競爭力,推動女性經濟獨立與社會地位提升; 二是完善醫療保健體系,優化婦女醫療保健服務。聚焦婦幼健康,構建覆蓋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務體系。具體包括,提供孕期保健、產后康復、婦科疾病防治等專業服務,保障女性健康權益;加強兒童早期發展支持,關注兒童營養、免疫與心理健康,促進兒童健康成長;同時,提供免費或低收費的婦幼健康服務,減輕家庭醫療負擔,確保醫療資源的公平可及,特別是對低收入家庭的支持,實現健康服務的普惠性。
三、促進社會參與與構建婦女兒童友好型社會
社會參與是衡量現代社會民主程度與公民意識的重要指標,尤其在性別平等與兒童權益保護方面,其作用尤為顯著。提升女性在公共事務中的參與度和社會對兒童成長的支持,不僅能夠促進性別平等和兒童福祉,還能增強社會凝聚力與創新力,推動社會全面進步。
一方面要鼓勵婦女參與公共事務,提高其在決策層的代表性。為此應制定并實施一系列政策舉措,可以通過設立性別平等配額,確保女性在決策層的代表性,如在政府、企業董事會等關鍵崗位上設定女性最低比例;提供培訓與支持,增強女性的領導力與管理能力,鼓勵女性投身公共事務;同時,營造開放包容的社會環境,消除性別偏見與刻板印象,促進女性的多元參與與發展。如此,不僅能提升女性的政治與社會地位,還能促進政策制定的多元視角,增強決策的民主性與包容性;另一方面,要倡導家庭與社會對兒童成長的共同責任,營造兒童友好型社會。兒童是社會的未來,其成長環境對個性發展與社會適應能力至關重要。構建兒童友好型社會,一是強化家庭與社會對兒童成長的共同責任意識,通過家庭教育、社區支持等多渠道,促進兒童身心健康;二是提供安全、健康、教育等全方位支持,確保兒童的基本權益,如建立兒童保護網絡,提供心理咨詢服務,開展兒童教育與文化活動等;三是營造尊重兒童、鼓勵創新的環境,激發兒童的創造力與潛能,為其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四、深化宣傳與專業培訓構建全面的權益保護體系
構建多元宣傳矩陣,強化公眾意識,通過構建多元化的宣傳矩陣,可以有效提升公眾對婦女兒童權益保護的意識和參與度,進而形成積極的社會氛圍。
一是要積極與主流媒體、網絡平臺合作,定期發布婦女兒童權益保護的專題報道,利用電視、廣播、網絡等多渠道進行廣泛傳播。通過舉辦主題論壇、講座、公益廣告等,邀請專家學者、社會名人參與,增強宣傳的權威性和影響力。二是加強社區聯動。在社區開展定期的婦女兒童權益保護知識講座,利用社區公告、宣傳欄、微信群等方式,實現信息的精準觸達,增強社區居民的參與感和責任感。三是強化專業培訓,提升服務能力。通過系統培訓,增強婦女兒童工作者的專業技能,提高其在權益保護領域的工作效率和效果。
縣域婦女兒童工作是一項長期而系統的工程,需要政府、社會、家庭和每個個體的共同努力。通過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石,我們不僅為婦女兒童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也將為整個社會的持續進步奠定堅實的基礎。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