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要“健全推動鄉村全面振興長效機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立足特色資源,堅持科技興農,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等新產業新業態,貫通產加銷,融合農文旅,推動鄉村產業發展壯大,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把“融合農文旅”作為推動鄉村振興長效機制的內生動力,打通“政策托力-產業助力-文化賦力-全面聚力”的鄉村振興邏輯,繪就一幅幅鄉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美畫卷。
執“黨建引領多元協同共治”之筆,摹鄉村振興“姓農為魂、立農為基、興農為業”的產業“底色”。“三年耕有九年儲,倉谷滿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要壯大縣域富民產業,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鄉村振興要發揮鄉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優勢,凝聚村莊資源形成治理合力,激活沉寂的鄉村本土力量,吸引外部工商資本,形成合理的資源配置結構。廣大黨員干部要發揮“轉置樞紐”的作用,有效銜接農業政策扶持,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要因地制宜挖掘自然資源,利用鄉村閑置用地增值轉化為農業生產資源,在田間地頭與農民共享“錦囊妙計”;要堅持黨員示范帶頭作用,堅持以人才引領創業,帶領村民“在家門口創業”。要充分發揮基層黨支部戰斗堡壘的作用,因地制宜發展本土文化產業、鄉村旅游產業和特色種養殖等產業,講好本土文化故事、綠色生態故事和產業振興故事。
執“鄉風文明建設與本土文化內生”之筆,添鄉村振興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比翼齊飛的一抹“亮色”。“千古文化留遺韻,一代文明展新風。”文化是鄉村振興的靈魂,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根基;鄉村文化是自然村落寶貴的文化資源,是避免“千村一面”的重要因子。伴隨著城市化進程、務工經濟發展以及人口流動加劇,傳統村落的封閉網絡被打開,鄉村文化價值觀出現碎片化。多元資本的整合性嵌入在一定程度上彌合了傳統鄉村文化與現代鄉村文明之間的斷層,促進鄉村多元文化的融合與創新。鄉村文化振興要在黨建引領政策資本的投入中,促使廣大鄉村因地制宜繪現代版“富春山居圖”;要在工商資本與傳統文化結合中,讓優秀本土文化的傳承和非遺遺產的挖掘“如魚逢水”;要在積分制、笑臉墻、村規民約等鄉風文明建設中,讓鄉村傳統文化與現代鄉風文明融合共生。通過塑造村民的集體價值共識、村莊集體感和歸屬感,實現鄉村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傳承、互融與激活,“讓有形的鄉村文化留得住,讓活態的鄉土文化傳得遠”。
執“見山、見水、見鄉愁”之筆,繪鄉村振興“碧水悠悠繞村郭,生態之美催人醉”的“綠色”圖景。“青山不墨千秋畫,綠水無弦萬古琴”。在山鄉巨變、山河錦繡的時代畫卷中,我國鄉村發展始終堅守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通過深挖生態價值,拓展自然資源“紅利”,實現富山養山,打造了一系列鄉村旅游產業鏈,促使“田園變公園、山區變景區”。生態宜居要通過支部主導、黨員帶頭、群眾參與,在農村黑臭水體治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中持續推進,加大美麗庭院和美麗鄉村建設力度;要運用好“千萬工程”經驗,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建設美麗鄉村,實現從“茅草窩”到“桃花源”的美麗蝶變,讓廣大農民在鄉村振興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在不斷提升人居環境質量的過程中,推動村莊環境由“外在美”向“內在美”“一時美”向“持續美”轉變。
(重慶市云陽縣青龍街道 謝蕊西)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