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時代的洪流中,法治不僅是國家發展的穩定器,更是社會進步的燈塔。“全面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的一場深刻革命,關系黨執政興國,關系人民幸福安康,關系黨和國家長治久安。”在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璀璨引領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設步伐穩健而深入,全面依法治國的宏偉藍圖已基本繪就。
一、立法與執行:雙輪驅動,共筑法治長城。“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習總書記的鏗鏘話語,深刻詮釋了立法工作的千鈞之重。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加速推進立法進程,從黨的十八大至2022年4月20日,新法頻出,舊法煥新,新制定法律68件,修改法律234件,通過有關法律問題和重大問題的決定99件,作出立法解釋9件,法律條文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構筑起法治大廈的堅實基礎。法治基石的筑牢,不僅僅體現在法律條文的制定上,更在于法律實施的全過程。我們通過建立健全的法律監督體系,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的法律監督網絡,包括人大監督、司法監督、社會監督等多元監督機制,有效遏制了違法行政行為的發生,確保了法律之劍的鋒利與公正,讓每一份法律條文都能落地生根,成為守護公平正義的堅固盾牌。
二、依法行政:權力與責任的交響樂章。“行政機關是實施法律法規的重要主體,要帶頭嚴格執法,維護公共利益、人民權益和社會秩序。”習近平總書記的諄諄教誨,如同海上的燈塔,指引著政府巨輪在法治的航道上穩健前行。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的系統部署,如同精準的羅盤,優化了政府權力的配置,確保了每一份權力都在法治的軌道上運行。行政復議與行政訴訟案件數量的逐年下降,是政府依法行政水平提升的生動注腳。年來,我國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案件數量逐年下降,反映出政府依法行政水平的顯著提升。今年上半年,各級司法行政機關新收行政復議案件29.2萬件,辦結22.5萬件,經行政復議后,有20.2萬件案件沒有再進入行政訴訟程序,行政復議案件案結事了率達到了89.4%。行政責任追究制度的強化,更是為權力戴上了“緊箍咒”,讓責任與權力并肩同行,共同鑄就了法治政府的威嚴與公信力。司法部今年上半年糾正違法和不當行政行為2.4萬件,糾錯率為13.7%;針對行政執法存在的共性問題,制發了行政復議意見書、建議書2734份,附帶審查行政規范性文件357件。
三、法治精神:從心出發,照亮前行之路。“要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引導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使人們發自內心信仰和崇敬憲法法律。”我們深知,法治精神的弘揚是法治社會建設的重要任務,唯有讓法治觀念深入人心,才能讓法治成為全社會的共同信仰。我們要通過“憲法日”、普法活動等豐富多彩的形式,深入實施公民法治素養提升行動,提高普法針對性、實效性,讓法治觀念深入人心。同時,注重發揮法治文化的引領作用,通過文藝作品、影視作品等多樣化的載體,讓法治精神在潛移默化中生根發芽,激發著人民群眾對法治的熱愛與追求。如電視劇《江河之上》開創了電視藝術表現法治與生態領域現實題材之先河,深刻、生動、藝術地展現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法治思想在基層的實踐,助推了法治文化建設。
四、智慧法治:科技賦能,開啟法治新篇章。“要運用大數據提升國家治理現代化水平,推動政府管理和社會治理模式創新。”智慧法治的興起,為法治政府建設插上了騰飛的翅膀。智慧法院、智慧檢察院等司法機構的建立,讓司法流程更加信息化、自動化、智能化,不僅提高了司法效率與質量,更讓人民群眾在享受便捷司法服務的同時,感受到了法治的溫度與力量。如巴南區蓮花街道建立“人民調解員、黨員調解員、群眾調解員”三支調解隊伍110名,將大多數矛盾糾紛化解在樓棟和網格中;構建“一站式”調解平臺,實施“五方聯動”行動,成立聯調聯解中心,對網格無法化解的疑難矛盾實施聯合化解;構建“一件事”應用場景6個,引導矛盾簽訂調解協議70件,辦理司法確認12件,完成公證上門服務11人次。
五、展望未來:法治中國,無限光明。“法治之路,寬廣無垠;法治中國,未來可期。”我們堅信,在黨和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參與下,法治政府建設的征程將不斷邁上新臺階。我們將繼續深化法治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推動法治理念、法治制度、法治實踐的創新發展。
(重慶市巴南區蓮花街道 曾品杰)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