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與文與可是什么關系
蘇軾和文與可的關系是表兄弟,蘇軾在詞的創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種文體自身的發展而言,蘇詞的歷史性貢獻又超過了蘇文和蘇詩。表兄弟關系。文與可即文同,字與可,宋代著名書畫家,擅長畫竹,與蘇軾是表兄弟關系,文與可去世之后,蘇軾寫了一篇文章懷念文與可,叫《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筼筜谷是地名,偃竹指仰斜之竹,文中蘇軾敘說了自己與文同互贈詩畫,相互調侃的趣事。他與蘇軾是表兄弟,以學名世,擅詩文書畫,深為文彥博、司馬光等人贊許,尤受其從表弟蘇軾敬重。文同(1018~1079年),字與可,號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稱石室先生。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縣(今屬四川省綿陽市鹽亭縣)人。著名畫家、詩人。他與蘇軾是表兄弟,以學名世,擅詩文書畫,深為文彥博、司馬光等人贊許,尤受其從表弟蘇軾敬重。文同曾校《新唐書》。他的表弟蘇軾曾稱贊他為詩、詞、畫、草書四絕,曾深入竹鄉觀察體會,下筆迅速,以墨色深淺描繪竹子遠近、向背。畫家米芾稱贊他“以墨深為面,淡為背,自與可始也”。
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簡介
《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是一篇文藝隨筆,也是一篇悼念性的記人散文,是蘇軾為好友兼表兄文與可《筼筜谷偃竹》畫卷所寫的一篇題畫記。提出了“胸有成竹”的文學批評觀點。文與可的竹畫風格獨特,注重形神兼備,既有筆墨的靈動,又顯竹之精神。他的作品不僅展示了竹子的自然之美,更傳達了他對生活的獨特感悟。在文與可的筆下,竹子不再是普通的植物,而成為了一種象征,寓意堅韌、高潔與超脫。文與可畫竹的出處是:《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篇散文。全文分三段。第一段從文與可的畫竹理論寫起,突兀不凡,生面別開,起首就給人以一種新鮮感;第二段敘述作者和文與可交往中的趣事;最后一段說明寫作此文的緣由。作為記人散文主要記述了蘇軾和文與可以論竹為題,酬詩為樂的一段交往,體現了兩人間的真摯情感。以論竹為詩題,寫蘇軾和文與可之間贈詩為樂的往事,表現了文與可平易而不從俗的品德。以曝畫而引起睹物思人,憶舊傷懷之情,表達了作者對亡友的悼念之情。
《文與可畫竹》古文的翻譯
故畫竹必先有全竹在胸,執筆細觀,便見所欲畫之竹,疾起逐之,一氣呵成,追其所見。如兔躍隼擊,稍縱即逝。與可言之如此,吾不能盡,然心知其理。既知其理,而不能盡,由內外不心手不相應,未嘗學之過也。譯文:竹子剛生時,只是一寸長的嫩芽,可是卻節、葉俱全。從蟬腹、蛇鱗般的小筍,長到挺直的幾丈高的巨竹,從來都是有節有葉的。可是現在的人畫竹時,卻是一節一節的接起來,一葉一葉地堆上去,這樣做哪里還有竹子呢?所以說畫竹,一定要心里有完整的竹子,拿著筆凝神而視,就能看到自己心里想要畫的竹子了。“我向與可說:“竹子長萬尺,應該用二百五十匹絹,我知道您是懶怠做畫,只是想要得到這些絹而已!“與可無言可對,就說:“我說錯了,世上哪里有萬尺長的竹子呢?“我對這做出了解釋,回答他的詩說:“世間亦有千尋竹,月落庭空影許長。故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則逝矣。與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識其所以然。夫既心識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內外不心手不相應,不學之過也。
文言文《文與可畫》
《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蘇軾)的原文、譯文[原文]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節葉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劍拔十尋者,生而有之也。今畫者乃節節而葉葉而累豈復有竹乎!故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則逝矣。《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不過是一篇繪畫題記,卻寫出了文同高明的畫論、高超的畫技和高尚的畫品,寫出了作者自己與文同的友誼之深,情感之厚;文章看去好像隨筆揮卻是形散神“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全文分三段。文與可畫__谷偃竹記是一篇文言文。作者蘇軾,1037年1月8日到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在文言文中,實詞和虛詞的運用具有豐富的變化。例如,'與可沒與陳州'中的'沒'是通假字,通'歿',表示死亡。'少縱即逝矣'的'少'則通'稍',意為稍微。古漢語中,'貴重'一詞古義指看重,如'初不自貴重',而今義則指物品的價值。'發函得詩'中的'發'古義為打開,今義則指發送。
鄭板橋對文與可胸有成竹的評價題畫的譯文
解析:文與可(人名)畫竹,心里就有現成的竹子;鄭板橋畫竹,心里沒有現成的竹子。竹子的濃淡、疏密,短長、肥瘦,隨手寫去,自然形成格局,其中的神韻和文理都很充分。再看這些后學之輩,怎敢盲目的模仿前人?但是心里有現成的竹子和沒有現成的竹子,其實只是一個道理。鄭板橋《題畫》:“江館清秋,晨起看竹,煙光日影霜氣皆浮動于疏枝密枝之間。胸中勃勃遂有畫意。其實胸中之竹,并非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紙,落筆倏作變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其實胸中設想的竹,并不是眼里看到的竹。因此我磨好墨、伸開紙,落筆忽然又作出另一番圖手里畫出的竹又不是胸中設想的竹子了。總的說來,作品的立意在落筆之前產生,這是確定的法則;可作品出現的情趣卻超出了法則之外,這是精妙的靈感啊。豈止作畫是這樣呢。胸中之竹出自《題畫竹》,清鄭板橋用語。喻指畫家對審美對象(竹)的感受與自己審美意識熔鑄結合而形成的審美意象。它是從“眼中之竹”到“手中之竹”的中間階段。《題畫竹》原文:江館清秋,晨起看竹,煙光日影露氣,皆浮動于疏枝密葉之間。胸中勃勃遂有畫意。
文與可畫竹的出處
“與可畫竹”出自宋代蘇軾的《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與可畫竹”全詩《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宋代蘇軾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節葉具焉。自蜩腹蛇蚶以至于劍拔十尋者,生而有之也。“與可畫竹時”出自宋代晁補之的《贈文潛甥楊克一學文與可畫竹求詩》。“與可畫竹時”全詩《贈文潛甥楊克一學文與可畫竹求詩》宋代晁補之與可畫竹時,胸中有成竹。經營似春雨,滋長地中綠。興來雷出土,萬籜起崖谷。君今似與可,神會久已熟。吾觀古管葛,王霸在心曲。“又不見文與可畫竹不畫梅”出自宋代李軏的《贈盡梅竹劉信可》。“又不見文與可畫竹不畫梅”全詩《贈盡梅竹劉信可》宋代李軏劉兄胸次參元化,不發為文發為畫。心工入妙手通神,聲名直與僧繇亞。月宮拔得玉兔毫,縛成篆筆铦如刀。紛然萬有類形役,竹梅兩品方清高。出處:古文《胸有成竹》(蘇軾)原文: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節葉具焉;自蜩蝮蛇_,以至于劍拔十尋者,生而有之也。今畫者乃節節而為之,葉葉而累之,豈復有竹乎?故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則逝矣。
感謝您花時間閱讀。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分享給您的朋友們。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