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二則原文及譯文
《黃帝內經》二則部分原文及譯文: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原文:“故陰陽四時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譯文:“所以陰陽四時,是自然界的規律,是萬物的綱領,是生長和死亡的本源,也是神明變化的府庫。治病時必須追究這個根本。黃帝內經原文及譯文如下:原文: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陰,或生于陽。其生于陽者,得之風雨寒暑;其生于陰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譯文:邪氣的產生,有的是由于陰陽之精氣,從皮毛或孔竅侵入人體而發生的。如外感風寒暑濕燥火六淫之邪,是從皮毛侵入人體而發病的。黃帝內經原文如下: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乃問于天師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恐懼和思慮太過能損傷心神,神傷而恐懼的情緒時時流露于外。因悲哀太甚,內傷肝臟,能使正氣耗竭以至絕滅而死亡。喜樂過度,使神氣渙散而不守。憂愁太甚,使氣機閉塞不通。大怒以后,能使神識昏迷。恐懼太甚,也使神氣散失而不收。
聽黃帝內經原文及譯文
譯文:黃帝說:很好。我聽說氣聚合而形成形體,又因變化而產生正邪,我想聽聽開始時是如何生成的?是如何開始的?是如何運行的?又是如何出入的?岐伯說:大氣的開始,源于太虛,生于元胎之紀,有了形體之后才有生命。解釋:這段原文主要講述了大氣(即環境中的氣息)的形成和作用。原文: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黃帝內經原文及翻譯如下:《靈樞·本神》原文:故神者,所以為形也,形者,所以變化也;神者,所以為變化之官也。故氣定則神舒;神舒則形正,形正則氣行,氣行則化已。翻譯:所以說,神是形體存在的根本,形體是各種變化的基礎。神是掌控變化的機關。因此,當氣定時,神就會舒展。黃帝內經原文: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翻譯:如果心境清靜,無所憂煩,體內的正氣就能保持正常,精神亦能守于內而不散失,這樣疾病就不會襲來。這是因為心態穩定對于身體的健康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
黃帝內經靈樞原文及譯文
黃帝內經靈樞原 白話文翻譯:原文黃帝問于岐伯曰: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血、脈、營、氣、精神,此五臟之所藏也。至其淫泆離臟則精失、魂魄飛揚、志意恍智慮去身者,何因而然乎?天之罪與?人之過乎?何謂德、氣、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慮?請問其故。黃帝問于歧伯曰:人之血氣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者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黃帝內經靈樞原文及譯文部分如下:原文黃帝問于歧伯曰:人之血氣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者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黃帝問于岐伯日愿聞人之始生,何氣筑為墓,何立而為循,何失而死,何得而生?岐伯日以母為基,以父為檐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黃帝日何者為神?岐伯日血氣已和,榮衛已通,五臟已成,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
黃帝內經素問序原文及譯文
原文夫釋縛脫艱,全真導氣,拯黎元于仁壽,濟贏劣以獲安者,非三圣道則不能致之矣。孔安國序《尚書》曰:伏羲、神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班固《漢書·藝文志》曰:《黃帝內經》十八卷。《素問》即其經之九卷也,兼《靈樞》九卷,乃其數焉。《黃帝內經素問序》的簡體版:夫釋縛脫艱,全眞導氣,拯黎元於仁壽,濟贏劣以獲安者,非三圣道,則不能致之矣。孔安國序《尚書》曰:“伏羲、神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班固《漢書·藝文志》曰:“《黃帝內經》十八卷。”《素問》卽其經之九卷也,兼《靈樞》九卷,乃其數焉。黃帝內經素問序原文及譯文如下:原文:夫釋縛脫艱,全眞導氣,拯黎元於仁壽,濟羸劣以獲安者,非三圣道,則不能致之矣。孔安國序《尚書》曰:“伏羲、神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班固《漢書·藝文志》曰:“《黃帝內經》十八卷。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序翻譯如下:要解除疾病的纏繞,擺脫疾病的痛苦,保全人體的真精,通導人體的元氣,拯救百姓使他們都得到長壽,幫助瘦弱有病的人獲得平安,離開了古圣賢的醫學理論就不能達到這個目的。
感謝您閱讀本文!如果您對我們的內容感興趣,請訂閱我們的郵件列表,獲取更多相關信息。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