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伯龍人物生平
顏伯龍,早年在北京師范學校畢業,后繼續深造于北京藝術專門學校國畫系,師從王夢白(云)、陳衡?。◣熢┑戎嫾?。畢業后,他被聘為北京師范學校及藝術專門學校的國畫教師,并擔任中國畫學研究會的評議委員。伯龍先生深知國畫不同于西畫,以已之所長,對花鳥畫深究獨創,為使郭畫藝術弘揚于世界而盡自己之職責。(顏伯龍初時就讀北平藝專,師從齊白石、陳半陳師曾、王夢白等名師,為王夢白入室弟子。文學上師從林琴南。與李苦禪、汪慎生、王雪濤、邱石冥皆為同窗之友。1927年在北平弘達學院讀高中,1932年以優異成績考入北華美術??茖W校國畫系(中央美術學院前身)。教授是齊白石、徐悲鴻、李苦禪、王雪濤、王夢白、顏伯龍、王青芳、張牧野、侯子步等人。在三年的學習期間,深得齊白石、李苦禪大師的青睞,并為其更名為:徐枯石。畢業后留校任助教、講師。李苦禪李苦禪,號勵公。1923年秋,拜齊白石為師,白日學習西畫,晚間抽空到齊家學習中國畫。1924年在齊白石的精心培育他畫藝大進。在國立藝專成立“九友畫會”,九友分別是:李苦禪、王雪濤,王仲年、徐佩遐、孫公符、何冀祥、閻愛顏伯龍、袁仲沂。
顏伯龍個人生活
上世紀初,顏伯龍先生在陳師曾前輩的引薦下結識了齊白石和張大千,他們之間的關系親密,顏先生尊稱齊白石為前輩和師長,而齊白石則視顏為弟。他們常在椿草堂相聚,共同創作,其中一幅合作的《拜石圖》出自顏伯龍的設計,但具體細節并未公開。國際藝術界2009年選出了中國目前最厲害的十個畫家。資格是會對藝術有很大的創新,對國際尊重和欣賞的態度,仍然在世的畫家。十位畫家依次是吳趙無極、丁紹范曾、歐豪年、黃永玉、范光陵、陳丹青、高占祥、劉國松十位。實力也是不分上下。這些人之外,名氣很大的還有吳鏡汀、胡佩衡、蕭謙汪慎生等,都是北派中的代表人物,還有天津比較有名的顏伯龍,稍晚一點的秦仲文,畫工筆人物的徐燕蓀等,都屬于北派畫家。在顏伯龍、溥心悆、蕭千宗等大師的指導下,他專攻花鳥和山水畫,同時研習書法,得到了羅復堪先生的贊賞。他跟隨王雪濤先生深造,每日從深夜至黎明作畫,北海公園的荷花成為他藝術靈感的源泉。在國立藝專成立“九友畫會”,九友分別是:李苦禪、王雪濤,王仲年、徐佩遐、孫公符、何冀祥、閻愛顏伯龍、袁仲沂。天津《大公報》創辦《藝術周刊》,曾大量介紹李苦禪和趙望云的藝術,引起社會的很大關注。4月14日,《大公報》發表其作品《慘淡京都》。11月23日,又發表作品《慘暮》,頗具版畫風格。
民國著畫家顏伯龍先生花鳥畫欣賞
顏伯龍,民國時期京津畫派著名花鳥畫家,以精湛技藝享譽畫壇。伯龍少年與老舍、盧松安等結為摯友,交往甚深,老舍之子舒乙知其淵源。他與梨園界名家如王瑤卿、梅蘭芳、馬連良、荀慧生、尚小云等交往頻繁,留下諸多畫作,其中梅家至今仍珍藏其梅畫。在民國時期的藝術天空中,顏伯龍先生(1898-以其卓越的花鳥畫藝,成為了京津畫派的一顆璀璨明星。身為正黃旗滿族人,他的藝術才華與深厚的家族淵源交織,祖上完顏氏的血脈賦予了他獨特的藝術靈感。與老舍先生的公子舒乙先生結下的金蘭之誼,更是增添了他人生的厚重與藝術的溫度。顏伯龍花鳥畫大約2萬一平尺。顏伯龍(1898—名云霖,字伯龍(以字行),號長白布衣。吉林人,居北京,師法王云。工花卉翎毛,取法錢選、王淵、華嵒、惲壽平。繪畫注重寫生,畫風清雅秀逸。在當時與王雪濤、汪慎生、邱石冥齊名。顏伯龍曾說“要研究我的畫,須先研究透新羅山人的畫。長白布衣——顏伯龍。民國時期京津畫派著名的花鳥畫家,工山水、人物、翎毛、走獸。這位民國時期的大畫家,人生經歷一波三折。其舊時祖上為大金國完顏氏,后又在清朝世襲鑲藍旗佐領之職,辛亥革命清朝覆滅,一夜間貴族淪至布衣。
顏伯龍的簡介
顏伯龍,出生于1898年,逝于1955年,滿族正黃旗,原籍北京。他本名云霖,字伯龍,被世人以其字熟知,別號長白布衣,寓居于椿草堂,這是他藝術生涯的重要居所。顏先生是民國時期京津畫派中赫赫有名的花鳥畫家,他的技藝精湛,涵蓋了山水、人物、翎毛、走獸等多種畫風領域。顏伯龍,原名云霖,字伯龍,乃滿族出身,籍貫為北京。他還有一個別號,叫做長白布衣,他的居所被命名為“椿草堂”。他的學術歷程始于北京師范學校,而后進一步深造于北京藝術專門學校,專攻國畫系,師從陳師曾和王夢白等著名畫家。顏伯龍(1898~滿族,正黃旗,北京人。名云霖,字伯龍(以字行),號長白布衣,所居椿草堂。民國時期京津畫派著名的花鳥畫家,工山水、人物、翎毛、走獸。因顏先生不喜仕途,只想做一介布衣,潛心作畫,又因顏先生祖籍長白,故稱“長白布衣”。中國歷史與現代的書畫藝術瑰寶,《中國古今書畫拍賣精品集成》以其獨特的視角,揭示了那些深藏民間閣樓的珍貴藝術品。這部集大成之作,巧妙地利用了藝術品拍賣的平臺,將這些稀世珍品集結在一起,形成了一部內容豐富的書畫大全。
感謝您閱讀本文!如果您對我們的內容感興趣,請訂閱我們的郵件列表,獲取更多相關信息。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