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輒得咎”是一個漢語成語,用來形容一個人因為一點小錯誤或過失就經常受到責備或處分。這個成語源于唐代文學家韓愈的作品,至今仍廣泛應用于日常交流中。
1.成語解釋
“動輒得咎”中的“輒”字,在這里通常被解釋為“就”或“便”,而“咎”則指的是責備或過錯。整個成語的意思是,一個人稍微做點什么,就很容易受到指責或批評。
2.成語出處
“動輒得咎”這個成語最早見于唐代文學家韓愈的《進學解》一文中。韓愈在文中用這個成語來形容那些因為過于謹慎而常常出錯的人。
3.成語用法
“動輒得咎”作為成語,可以用作謂語或定語。例如,可以說“他總是動輒得咎,讓人感到很累”,或者“在這個公司里,員工們動輒得咎,壓力很大”。
4.近義詞和相似詞
與“動輒得咎”意思相近的成語有“跋前躓后”、“動輒”、“咎有應得”等。這些成語都表達了因為某些行為或態度而經常受到指責的含義。
5.成語例句
例如,在一個團隊中,如果有人因為過分小心而經常犯錯,別人可能會說:“他動輒得咎,導致整個項目進度受到影響。”
6.成語在現代生活中的應用
在現代社會,隨著工作節奏的加快和競爭的加劇,人們越來越容易因為一些小錯誤而“動輒得咎”。這種現象不僅給個人帶來了壓力,也可能影響團隊的整體氛圍和工作效率。
7.成語的文化內涵
“動輒得咎”這個成語反映了古代士人對謹慎和謙遜的重視。在古代,人們認為過于冒進或自大容易招致災禍,因此強調要謹慎行事,避免不必要的麻煩。
8.成語的演變
隨著時間的推移,雖然“動輒得咎”這個成語的基本含義沒有改變,但其使用場景和語境卻有所拓展。在現代漢語中,它不僅僅用于描述個人的行為,也常用于形容社會現象或組織管理中的問題。
9.成語的啟示
“動輒得咎”這個成語提醒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學會寬容和理解,避免因為小錯誤而對他人進行過度指責。也要注意自己的行為,避免因為過于謹慎而錯失機會。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