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事訖”中的“訖”字,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歷史意義。它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漢字,更是一種文化傳承和語言表達的載體。小編將深入解析“訖”字的含義及其在語言中的應用。
1.訖字的起源與演變
起源與演變 訖(qì),漢字二級字,從“言”部首,表示與言語有關。其本義指絕止、完畢。在古代文獻中,訖字常用于表示事物或行動的結束。隨著時間的推移,訖字的含義逐漸豐富,演變出多種用法。
2.訖字的基本解釋
完結,終了:例如“收訖”、“付訖”,表示某項事務已經完成,款項已經支付完畢。
截止:如“起訖”,表示某個時間段的開始和結束。
通“迄”:到、至。在古代文獻中,訖字有時也用作“迄”的通假字。3.訖字的詳細字義
動詞:完畢;完盡。例如《山中與裴秀才迪書》中的“與山僧飯訖而去”,表示與山僧共進餐后離開。
副詞:始終;終究。如《漢書·西域傳》中的“而康居驕黠,訖不肯拜使者”,表示康居國傲慢無禮,終究不肯拜見使者。
動詞:通“迄”。至;到。如《尚書·禹貢》中的“聲教訖于四海”,表示聲教傳播至四海。4.訖字的詞性變化
副詞:盡;都。如《書·秦誓》中的“民訖自若”,表示民眾都保持自然狀態。
動詞:送達;傳送。例如《徐霞客游記·滇游日記二》中的“書不得達”,表示書信未能送達。5.訖字的應用實例
在古代文獻中,訖字的應用十分廣泛。例如,《論語·衛靈公》中的“辭達而已矣”,這里的“而已矣”可以理解為“已經完畢”,表示言語能表達意思就足夠了。6.訖字的意義延伸
在法律中,“及于”的意思是作用于、包括的意思。這是因為某物或某人的關系對于與他相關的事物或人有聯系或起作用,也有包括的意思。“訖”字,作為漢語中的一個重要字詞,不僅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還反映了古人的智慧和語言藝術。通過對訖字的深入解析,我們不僅能夠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獻,還能夠體會到漢字文化的博大精深。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