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聞涕淚滿衣裳”的“裳”字,不僅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還蘊含著豐富的歷史韻味。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揭開這個字的神秘面紗,探尋其背后的故事。
1.裳字的起源與發展
裳(拼音:cháng、shang)作為漢語一級通用規范漢字,其歷史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在《詩經》等先秦著作中,我們也能找到“裳”的身影。裳字是一個形聲字,由“衣”和“尚”組成,其中“衣”為形部,“尚”為聲部。
2.裳字的讀音與用法
裳字有兩個讀音:cháng和shang。在“衣裳”一詞中,裳的讀音為shang,泛指衣服。而在古代,裳的讀音為cháng,指古人束在下半身、長至膝蓋的一種衣服,類似于裙子。
3.裳字的部首筆畫與結構
裳字的部首為衣部,共有14畫。其筆順為:豎、點、撇、點、橫撇/橫鉤、豎、橫折、橫、點、橫、撇、豎提、撇、捺。
4.裳字的文化內涵
在古代,裳被視為一種禮儀之服,男女皆可穿著。在《詩經》中,裳字常與“衣”字連用,泛指衣服。裳字還與許多成語、詞語有關,如“裳裳”、“裳衣”等,展現了其豐富的文化內涵。
5.裳字在文學中的運用
在古代文學作品中,裳字常被用來描繪人物形象和情感。如《詩經》中的“綠衣黃裳”,形象地描繪了一位穿著華麗衣裳的女子形象;《琵琶行》中的“整頓衣裳起斂容”,則表達了主人公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6.裳字的現代意義
在現代漢語中,裳字依然保持著其原有的意義。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用“衣裳”一詞來泛指衣服。裳字還衍生出許多與之相關的詞匯,如裳裙、裳衣等,豐富了漢語詞匯。
“初聞涕淚滿衣裳”的“裳”字,不僅是一個普通的漢字,更是一個承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符號。通過了解裳字的起源、發展、讀音、用法、文化內涵以及現代意義,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欣賞古代文學作品的魅力。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