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錄后序原文及翻譯
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耶?抑亦死者有知,猶斤斤愛惜,不肯留在人間耶?何得之艱而失之易也?然有有必有無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所以區區記其終始者亦欲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后屏居鄉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余。連守兩郡,竭其以事鉛槧。每獲即同共勘校,整集簽題。得畫、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盡一燭為率。故能紙札精致,字畫完整,冠諸收書家。到越,已移幸四明。不敢留家中,并寫本書寄剡。后官軍收叛卒,取去,聞盡入故李將軍家。所謂巋然獨存者,無慮十去五六矣。惟有書畫硯墨,可五七簏,更不忍置他所,常在臥榻下,手自開。在會稽,ト居土民鐘氏舍。宋代:李清照右金石錄三十卷者何?趙侯德父所著書也。取上自三代,下迄五季,鐘、鼎、甗、鬲、盤、彝、尊、敦之款識,豐碑、大碣,顯晦士之事跡,凡見于金石刻者二千卷,皆是正偽謬,去取褒貶,上足以合圣人之道,下足以訂史氏之失者,皆載之,可謂多矣。今手澤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誰能幫忙翻譯成文字,謝謝。宋·李清照《<金石錄>后序》:“今手澤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譯文:如今他的手跡還象新的一樣,可是墓前的樹木已能兩手合抱了。
求李清照的《金石錄后序》全文!
金石錄后序[宋代]李清照右金石錄三十卷者何?趙侯德父所著書也。取上自下迄五季,鐘、鼎、甗、鬲、盤、彝、尊、敦之款識,豐碑、大碣,顯晦士之事跡,凡見于金石刻者二千卷,皆是正偽謬,去取褒貶,上足以合圣人之道,下足以訂史氏之失者,皆載可謂多矣。后或見古今名人書畫,一代奇器,亦復脫衣市易。嘗記崇寧間,有人持徐熙《牡丹圖》求錢二十萬。當時雖貴家子弟,求二十萬錢豈易得耶?留信宿,計無所出而還之。夫婦相向惋悵者數日。后屏居鄉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馀。連守兩郡,竭其俸入以事鉛槧。每獲一書,即同共勘校,整集簽題。原文:冬十二月,金寇陷洪州,遂盡委矣。所謂連艫渡江之書,又散為云煙矣。獨余少輕小卷軸、書帖,寫本李、杜、韓、柳集,《世說》《鹽鐵論》,漢唐石刻副本數十軸,三代鼎鼐十數事,南唐寫本書數篋,偶病中把玩,搬在臥內者,巋然獨存。到越,已移幸四明。不敢留家中,并寫本書寄剡。這句詩意思如下:以中否,角勝負,為飲茶先后指李清照與丈夫趙明誠烹茶“賭書”,哪一件事情在那一本書的哪一卷、哪一頁、哪一行,勝者先喝茶。
《金石錄·后序》李清照
這篇(后序)(以下簡稱序》。宋徽宗政和七年,趙明誠又再三請河間劉跂為《金石錄》前三十卷撰序。《金石錄》后序,李清照追憶與趙明誠琴瑟和鳴、共讀共賞的美好時光,感慨手澤如新而墓木已拱,將晚年的悲苦凄涼盡數寫入。《金石錄》本身是李清照和趙明誠共同的心血結晶,它收錄了從夏、商、周三代至隋、唐、五代的金石拓片兩千種,分為目錄十卷、辨證二十卷和跋102篇。《金石錄》后序李清照右《金石錄》三十卷者何?趙侯德父所著書也。取上自三代,下迄五季,鐘、鼎、甗、鬲、盤、尊、敦之款識,豐碑大碣、顯人晦士之事跡,凡見于金石刻者二千卷,皆是正訛謬,去取褒貶,上足以合圣人之道,下足以訂史氏之失者皆載之,可謂多矣。《金石錄后序》以質樸凝練的筆觸,講述了趙明誠的著作《金石錄》的創作過程,更深入地描繪了李清照夫婦二人收藏金石書畫的聚散經歷,流露出她對亡夫的深深懷念和失去珍藏的悲痛。通過這篇散文,我們看到了李清照從悠閑到流離失所,從快樂到憂郁的人生軌跡,她的堅韌和不屈令人欽佩。
金石錄后序作品原文
《金石錄》原文如下:李清照右《金石錄》三十卷者何?趙侯德甫①所著書也。取上自三代,下迄五季,凡見于金石刻者二千卷,皆是正訛謬,去取褒貶,上足以合圣人之道,下足以訂史氏之失者,皆載之,可謂多矣。余建中辛巳,始歸趙氏。侯年二十在太學作學生。夫婦相向惋悵者數日。后屏居鄉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余。連守兩郡,竭其俸入以事鉛槧。每獲即同共勘校,整集簽題。得書畫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盡一燭為率。余性偶強記,每飯罷,坐歸來堂烹茶,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葉第幾行,以中否角勝負,為飲茶先后。后二年,出仕宦,便有飯蔬衣綀,窮遐方絕域,盡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日就月將,漸益堆積。丞相居政府,親舊或在館閣,多有亡詩、逸史,魯壁、汲冢所未見之書,遂盡力傳寫,浸覺有味,不能自己。后或見古今名人書畫,一代奇器,亦復脫衣市易。嘗記崇寧間,有人持徐熙《牡丹圖》求錢二十萬。原文:宋代:李清照右金石錄三十卷者何?趙侯德父所著書也。取上自三代,下迄五季,鐘、鼎、甗、鬲、盤、彝、尊、敦之款識,豐碑、大碣,顯晦士之事跡,凡見于金石刻者二千卷,皆是正偽謬,去取褒貶,上足以合圣人之道,下足以訂史氏之失者,皆載之,可謂多矣。
感謝您閱讀本文!如果您對我們的內容感興趣,請訂閱我們的郵件列表,獲取更多相關信息。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