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覺前必須給手機充電
出門必須攜帶充電寶
每天頻繁查看手機剩余電量
……
當手機電量顯示2%時
你是內心毫無波瀾?
還是心跳加速、手心冒汗?
對于手機電量的焦慮,似乎頻繁出現于現代人身上。
其實,電量焦慮并非醫學定義的臨床疾病,而是現代社會普遍存在的一種心理現象,常表現為對手機低電量的過度擔憂。
為什么你會為低電量感到焦慮?
01
1%電量引發的“大腦故障”
無聊時刷手機,不開心時刷手機,壓力大時也刷手機……為什么人們對手機如此著迷呢?很多人的回答或許都是:手機使我快樂。
人的大腦中有這樣一個“獎賞回路”,它由紋狀體、前額葉和島葉組成,這個復雜的神經回路具有處理獎賞、動機、情緒等的功能?!蔼勝p回路”涉及多種神經遞質,比如多巴胺(DA)、γ-氨基丁酸(GABA)、谷氨酸等。
其中最重要,也是最為人熟知的就是多巴胺——這種快樂物質讓我們對每個點贊、每條消息都欲罷不能。
當我們沉浸在手機的世界里時,信息、游戲、視頻等的刺激會激活獎賞系統,使得大腦釋放多巴胺,從而產生愉悅和滿足感。手機滿電時,大腦分泌的多巴胺處于較高水平,快樂似神仙;電量快要耗盡,大腦則會拉響焦慮的警報。
02
1%電量帶來**的**“生存困境”:我沒辦法生活了
對于現代人而言,手機就像是身體的一部分,它已經高度滲透到人們的生活并承載著支付、出行、社交等核心生活功能。人們基本每天處在手機不離身的狀態,沒有電的手機卻和一塊板磚無異。
對于很多人來說,電量的降低也意味著生活掌控感的消失:無法繼續獲取信息,無法購買物品,無法和朋友溝通……
這種電量耗盡帶來的“數字斷聯”會激發生存焦慮。耶爾德勒姆等人在2015年提出,這種焦慮源于四大生存需求被切斷——
溝通需求
和他人產生聯結的需求
獲取信息的需求
享受方便快捷服務的需求03
1%電量帶來的“斷聯恐懼”:永久在線才會安心
現在,人們足不出戶,通過一部手機就能聯系到天南海北的家人、朋友,哪怕是素不相識的陌生人都能通過手機交流。失去手機就意味著失去了它所連接的社交圈、朋友圈,失去了和外界的聯系。
逐漸降低的電量意味著可能錯過各種各樣的消息。那個不斷縮小的電量百分比,本質上是我們對“被他人和世界遺忘”的深層恐懼。
如何與電量焦慮共處?
01
科學充電指南
很多人的電量焦慮來源于手機電量掉得飛快??墒菗Q了一個新手機,用了沒多久就又覺得不經用。這或許是你的充電方式出了問題。
誤區一:“手機電量耗盡再充電”
深度放電(電量耗盡)會加速電池老化,不要等到電量預警再充電。
誤區二:“邊玩手機邊充電”
玩游戲等大電流操作會帶來電池溫度的升高,加速電池容量的衰減。充電時最好讓手機散熱“休息”一會。
誤區三:“使用沒有保障的充電器”
非原裝充電器可能輸出不穩定,劣質產品甚至有安全隱患。
02
手機省電的小TIPS
手機是我們日常生活中離不開的好伙伴,但也不是說就得整天抱著不放。大多數時候,我們只是希望在用得著它的時候,它能電量滿滿。這里有一些簡單又實用的手機省電小竅門,希望能幫到你。
合理調整屏幕亮度
啟用自動亮度調節,既可以保護眼睛,又可以節省電量。
關閉不必要的功能
不用時關閉GPS、藍牙、NFC、Wi-Fi。關閉非緊急應用的推送通知和應用自啟動。關閉APP不必要的同步。
開啟省電模式或飛行模式
安卓和iOS均提供省電模式,開啟后會限制性能與后臺活動,但不影響基本功能的使用。夜間或無需網絡時開啟飛行模式。
終極心法:減少手機依賴
說到底,手機只是我們生活的工具,而非我們生活的全部。沒了手機,我們的日子照樣能過。如果你一看到手機電量低就焦慮得不行,或許可以試試下面這些小辦法。
設置遠離手機時間
有意識地和手機斷聯,比如用餐、睡前的1小時遠離手機,這樣可以慢慢習慣沒有手機的日子,也就不用為電量過度焦慮啦。
用替代品重建“斷電安全感”
找些替代品來讓自己安心,比如看幾本紙質書、聽聽收音機,或者培養其他愛好,跟這些替代品待一會兒,慢慢就能減少對手機的依賴了。
為什么現代人如此害怕“斷電”?
那1%電量警示的
不僅是電池的耗盡
更是我們對數字世界過度依附的生存狀態
下次充電時
不妨試試關掉手機屏幕
或許你能發現生活更加美好了!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