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播放
5月4日,一篇標題為“針對性護理干預在子宮肌瘤圍手術期的情緒和生活質量臨床應用效果”的論文在網絡流傳。
不少網友被這篇論文的內容“雷得外焦里嫩”。這篇論文開篇就寫明:“子宮肌瘤是女性常見的良性腫瘤之一”,但是在論文第一部分卻寫道:“選取本院2015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接受手術治療的子宮肌瘤患者8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觀察組患者中,男28例,女12例,年齡24-55歲。”論文還強調,其納入標準為所有患者經臨床癥狀和婦科檢查確診為子宮肌瘤,所有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哪怕是沒有學過醫的普通群眾,也能一眼看出這篇論文的荒誕之處,從該論文中選取的患者病例來看,對照組27男13女,觀察組28男12女,男性占比近70%,男性得子宮肌瘤的概率還大于女性……眾所周知,子宮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統疾病,男性根本沒有子宮,哪里來的子宮肌瘤?簡直是荒天下之大謬!
隨著媒體深入調查,更多疑點浮出水面。該論文唯一作者霍某靜,取得了山東省衛健委發布的護士執業注冊,但不在國家衛健委醫生執業注冊信息系統中,也就是說,作者大概率是一名護士。當然,護士作為醫療團隊的重要成員,參與臨床研究并撰寫論文本無可厚非,但學術論文的價值應建立在真實數據與嚴謹論證之上。一篇連研究對象性別都混淆的論文,其學術價值幾何?研究方法是否科學?數據采集是否合規?
更令人困惑的是,這篇低級錯誤肉眼可見的論文,竟堂而皇之地登上了我國唯一的婦科內分泌領域學術期刊,且在線公開已近8年。難道這個期刊的編輯和評審都不審稿的嗎?否則為何連醫學小白都看得出的問題,他們卻看不出來?如此長的時間里,為何無人發現并糾正這一錯誤?這樣的論文發出來,被人看到,權威期刊的臉面何在?學術的誠信和尊嚴何在?
此前,不少媒體都曾曝光過,部分學術期刊片面追求經濟效益,通過“賣版面”牟利,這篇論文的發表是否也是類似“潛規則”的產物?還有沒有其他的“水論文”在濫竽充數?部分期刊是否淪為了利益輸送的工具?雷人論文所滋生的種種疑問,都直指學術評價體系的深層病灶。
學術期刊本應是知識傳播與思想碰撞的高地,其學術聲譽與公信力,建立在每一篇論文的真實性與嚴謹性之上。如果任由“學術垃圾”大行其道,無異于自毀長城,不但浪費了寶貴的科研資源,污染學術環境和社會風氣,更會損害中國科研的國際聲譽。
“學術誠信是科研工作的生命線,“雷人論文”重重敲響學術警鐘,光作者所在醫院核實調查,明顯遠遠不夠,需要期刊出版方、相關主管部門等多方聯動,直面質疑,公開審稿流程與數據來源,以透明化回應公眾關切。
此事暴露的不僅是單一論文的失范,更是學術評價機制的系統性風險。從論文撰寫到期刊發表,從審稿流程到學術監督,每個環節都應成為防止學術造假的防火墻,同時,要進一步推動構建科學多元的評價體系,從根本上破除“唯論文論”,讓每一篇論文都承載著科學價值和社會責任,真正成為智慧與創新的“成果”,而不是學術泡沫中的“泥沙”。(極目新聞評論員 屈旌)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