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軟集團副總裁,產教融合研究院院長 丁璟
在數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高等教育與產業需求的脫節問題日益凸顯。如何培養適應新興產業需求的高素質人才,成為教育界和產業界共同關注的焦點。青軟創新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青軟集團”)作為國內產教融合領域的先行者,自2006年成立以來,始終致力于推動教育與產業的無縫銜接。近日,中教全媒體專訪了青軟集團副總裁,產教融合研究院院長丁璟,深度解碼其獨特的"教育 產業 數字化"融合發展模式。
戰略演進:從車庫創業到生態構建的跨越式發展
媒體:請您介紹一下青軟創新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發展概況?
丁璟:青軟集團創立于2006年,是國內資深的高等教育數字化解決方案、產教融合及人力資源服務提供商,致力于推動教育與產業無縫銜接,把產業的技術、需求和資源,轉化成支撐高校人才培養的能力,助力面向新興產業的人才支撐及服務。
2006年,青軟集團創業團隊為解決企業實戰型人才不足的問題,在青島軟件園的一個車庫創立了「創業車庫實訓基地」,開創「實訓模式」,青軟實訓誕生。2009年,青軟創新性提出專業共建模式,將人才培養周期拓展到了大學四年,與青島理工大學達成合作,正式打開了專業共建的新局面。在2011年和2018年,我們的長三角基地和大灣區基地正式成立。到了2019年,與華為聯合解決方案U 平臺新工科智慧云入選華為云嚴選商城。2020年,「青島青軟實訓教育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更名為「青軟創新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青軟集團正式亮相,公司進入集團化戰略發展階段。隨后在與華為的生態合作中,青軟陸續成為「華為云戰略級解決方案合作伙伴」和華為云教育伙伴TOP1,獲得銷售先鋒獎、年度銷冠獎。2023-2024年,U 平臺全新升級,面向高校、企業、政府,服務于新工科人才培養與產教融合,構建全新云上生態。并且集團擁抱信創,融入鴻蒙,入選華為首批鴻蒙人才賦能機構并參與鴻蒙生態構建,推出鴻蒙全場景人才培養解決方案。
十九年風雨征程,青軟腳踏實地,穩步發展;在專研產教融合的道路上,青軟敢于創新,勇于挑戰,緊跟時代發展,以新技術、新模式,持續為行業輸送高質量數字化人才,助力產業發展。
創新引擎:數字化平臺驅動教育變革
媒體:青軟集團有哪些核心業務板塊?作為國內產教融合領域的先行者,青軟集團如何定義自身的核心競爭力?與傳統教育服務模式相比,青軟的創新突破體現在哪些方面?
丁璟:青軟集團多年來致力于推動教育與產業無縫銜接,圍繞新興產業和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需求,構建了三大核心業務領域:
數字化平臺及實訓室解決方案。集團面向大數據、軟件開發、人工智能、物聯網、集成電路等14個前沿領域為高校提供實訓解決方案,做到引產入校、產教融合。自研的U 平臺整合了500 課程、300 產業級項目案例和2000 行業實驗資源,搭載AI伴學、數字人、AI出題、AI測評等AI能力,覆蓋“教、學、練、管、評、測”教學全流程,助力高質量人才培養。
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服務。集團通過產業學院共建、專業共建、平臺實訓室建設、新工科訓練營等多種模式,為高校提供深度產教融合服務,助力高校培養專業的高素質人才,反哺產業發展。
技術服務及人力資源服務。集團子公司青軟晶尊、頂尖傳誠分別面向集成電路全產業鏈及軟件行業,提供集成電路芯片設計服務及軟硬件開發、IT服務外包、IT培訓及咨詢等信息化服務。同時,集團圍繞企業人才需求,構建起以校政企合作為基礎的產教融合體系,實現人崗精準對接,吸引人才就業,服務核心企業。
青軟集團的核心競爭力基于其“產業 教育 數字化”三位一體的深度融合模式,把產業的技術、需求和資源,轉化成支撐高校人才培養的教學和研發的能力。具體表現為:
產業深度鏈接能力
通過整合華為鴻蒙、昇騰、鯤鵬等信創技術,以及歌爾、海克斯康等企業資源,將產業需求直接轉化為教學內容和實踐場景,確保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無縫銜接。
自主研發的數字化平臺
U 平臺不僅是教學工具,更集成了AI大模型(如DeepSeek)、學習畫像分析等功能,支持個性化培養與規模化教育結合,累計用戶超30萬,形成從學習到就業的全鏈條數據閉環。
全國性合作網絡與經驗積累
與550多所高校、6000余家企業建立合作,輸送的優秀工程型人才覆蓋14個前沿技術領域,形成輻射全國的產教融合基地布局。
青軟集團深耕產教融合領域,致力于“比高校更懂產業,比企業更懂教學”,鏈接高校與產業,提供真正對接產業需求的人才培養解決方案。與傳統教育服務模式不同,青軟堅持“從行業中來,到行業中去”的教學理念,將產業資源融入到實踐中,使學生不再局限于理論,掌握更多實踐能力。此外,通過U 平臺實現教學資源云端化、智能化,構建“產業級操作環境”,將信創技術(如HarmonyOS)、工業軟件國產化等前沿領域融入教學,推動教育內容與技術迭代同步,強化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打造技術驅動的教育數字化,大幅提升教學效率。
媒體:青軟集團的主要產品和服務有哪些?這些產品和服務將解決行業發展的哪些痛點問題?
丁璟:在人工智能快速發展的浪潮下,高校與產業都面對諸多挑戰,青軟集團提供人工智能、大數據、集成電路等多個方向的實訓室解決方案、優訓營、微專業建設、產業學院、就業推薦、師資培訓等多種產品和服務,這些產品和服務主要圍繞教育數字化轉型、產業人才培養以及軟件開發智能化展開,構建了覆蓋軟件開發、教學實訓、人才培養的全鏈條服務體系。其核心價值在于以數字化工具提升效率、以場景化實訓彌合產學鴻溝、以生態合作推動教育創新,通過技術創新和生態合作解決行業痛點,助力高校進行數字化轉型,為教育現代化和產業升級提供了可復制的解決方案。
產教融合:深化產學合作 助力產業發展
媒體:青軟集團為推動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做出了哪些努力?取得了哪些成果?
丁璟:在十九年的努力下,我們目前已與全國550所高校達成合作。因為青軟主要是在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做產教融合,不同學校的合作模式也不盡相同。所以我們也有各種不同形式的成功案例,舉幾個例子,如2007年青軟與青島科技大學進行專業共建的人才培養,后續又進一步發展為產業學院共建合作。多年來,青軟與青島科技大學的合作也在不斷地深化,雙方積極探索更深度的人才培養體系設計,積極創新更加符合產業需求的育人模式。通過合作我們也取得了諸多成果,如2019年,雙方合辦的軟件工程專業成功通過工程教育認證,軟件學院的教學運行及管理體系被山東省教育廳認定成為全省校企合作的績效考核評估標準,在教學成果和金課建設方面,雙方合作的機器人創新平臺獲得「省級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等等。
再比如,青軟還進行了很多圍繞區域產業需求深化人才培養的合作,如本科、高職類院校的產業學院的共建。青軟聯合山東科技大學、阿里、青島市西海岸新區政府,四方共建了阿里云大數據學院,它是面向區域產業的人才需求所合作的產業學院;青軟聯合廊坊職業學院、華為三方共建的ICT產業學院,同樣也是校政企共建共管,面向區域產業打造人才高地的新模式。
此外,青軟集團自主研發的U 平臺,為聊城大學的教學過程提供了強大的支持。U 平臺不僅助力高校工程教育認證的數字化,還形成了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借助青軟U 平臺和全流程的專家服務,聊城大學也能夠更加高效地進行教學管理和學生學習成果跟蹤。青軟還與中北大學聯合當地政府、華為、山西鯤鵬創新中心,構建起“1平臺4實驗室”,通過“平臺 內容 服務”的方式,打造政、產、學、研合作新范式,為山西省信創人才培養增勢賦能。這些都是青軟在平臺實訓室產品方面與高校進行深度產教融合的案例。
再比如,將新興技術與創新模式結合的創新訓練營的模式,青軟與山東大學、四川大學、北京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等院校通過創新訓練營的方式,融合了產業前沿技術及軟硬件結合、多學科交叉的項目案例,為學生提供2-3周或者1個月左右的短期實訓。通過訓戰結合教學模式,對學生的創新能力和項目實踐開發能力進行培養,有效提升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和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
媒體:青軟集團如何賦能高校人才培養,實現人才培養與崗位需求的精準對接?
丁璟:第一,我們始終堅持將產業技術與資源轉化為教學資源,鏈接包括華為在內的頭部企業,將產業最新的技術和思想輸送給學生,做到與產業需求的精準對接。
第二,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模擬真實的產業實踐環境,不僅注重專業技能的培養,還加強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幫助學生完成從課堂到職場的身份轉換,更好地適配崗位需求。
第三,我們為學生提供就業指導服務,邀請大咖為學生提供指導,與多個企業合作實習生計劃,深度鏈接校企雙方資源,舉辦空中雙選會、專場招聘會等多種方式助力學生高質量就業。
未來藍圖:積極擁抱技術變革 持續賦能“AI 行業”發展
媒體:面對AI、大模型、DeepSeek等新技術的興起和關注,青軟如何看待大模型技術在未來新興產業中的發展趨勢?通過怎樣的戰略調整以面對所帶來的機遇挑戰,從而保持領先?
丁璟:大模型技術的迅速發展對產業的工作效率、業務模式等多個方面都產生了一定的沖擊,目前面向各個場景的大模型方案紛紛涌現,與行業的融合也在不斷地深入,聚焦于“AI 行業”面向具體應用場景的解決方案。青軟在大模型快速發展的浪潮下,積極推動教育與新興技術的融合。我們的U 平臺第一時間接入DeepSeek,將大模型能力應用到教學場景中,同時青軟推出多個大模型產教融合解決方案,助力教學場景全面升級。未來我們也將持續關注技術發展,積極擁抱變革,提供有競爭力的解決方案。
媒體:青軟集團未來在“教育 產業”生態構建上又會有哪些重點規劃,以期進一步推動行業進步?
丁璟:作為產教融合領域的深耕者,我們將以產業需求為錨點、技術創新為引擎,構建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深度耦合體系。青軟始終將為產業培養并提供人才作為目標。作為產業和高校之間的橋梁,未來也會不斷深化服務校企兩端。通過前沿技術突破與專業化服務體系雙輪驅動,持續賦能教育變革與產業升級,爭做人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探路者與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賦能者。
十九年深耕,青軟集團用創新實踐證明:當教育插上數字化的翅膀,當人才培養錨定產業需求,就能迸發出驚人的能量。在數字化與智能化浪潮下,青軟將繼續深耕教育領域,探索更多可能性,為行業進步和社會發展貢獻更多力量。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