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婷婷,女同一区二区免费aⅴ,污视频在线看网站,av小说在线播放

幣圈網

自稱"移動員工"送手機實際是套路 此類案件瞄準中老年群體

“老用戶免費送機”“不轉網不換號免費送手機”……天上掉的到底是餡餅還是陷阱?

近期,多位中老年市民向華商報新聞熱線029-88880000反映,接到自稱“中國移動工作人員”的電話,以“免費送手機”“回饋老用戶”等名義誘導其開通支付寶、花唄支付高額費用。華商報大風新聞記者梳理發現,此類案件瞄準中老年群體,支付金額通常超過千元,手機所扣款遠超實際價值。

案例1

領了免費手機后 發現銀行卡被扣2850元

郭先生今年69歲,家住西安市八府莊南路一小區。今年4月19日,自稱“中國移動”工作人員給他打來電話,稱有免費給老用戶贈送手機的活動,起初,郭先生還真以為有這樣的福利。

“打了幾次電話,我說我有手機,不需要給我贈送,對方電話中稱反正是免費贈送的,讓我領了后給家里其他人使用。”郭先生說,4月20日當天,兩個自稱是中國移動工作人員的年輕小伙便來到了小區門口,態度很熱情,一上來便把新手機遞到了他的手里,“手機領到手后,對方稱要在支付寶中進行確認領取的操作,我年齡大也不太會用手機,對方便拿著我的手機進行操作,并讓我輸入了密碼。”

郭先生告訴華商報大風新聞記者,兩個年輕人走后沒多久,他便發覺不對勁,通過手機銀行APP查詢,才發現銀行卡賬戶中被轉走了2850元,這才意識到不對勁,“免費送的手機,為什么無緣無故的扣了錢?”郭先生說,他趕緊聯系到自稱是中國移動工作人員的小伙子,對方這時候告訴他,稱這筆被扣的錢會在每月10號通過支付寶返還到個人賬戶,“我說這個手機我不要了,趕緊把錢給我退回來,對方稱要上報給公司,此后便沒有任何消息了。”

5月6日,記者在郭先生手機上看到,其銀行卡扣費記錄為2864.84元,時間為4月20日下午,交易場所顯示為“支付寶-李某”,此外并無更多有效信息。通過郭先生手機號撥打了中國移動10086客服電話,顯示郭先生每月的手機話費也較此前沒有任何變化。記者看到,郭先生所拿到的所謂“免費”手機為一部紅米14R手機,網絡上的售價在900元左右。

現場,記者撥打了當時聯系郭先生的這位自稱“中國移動”工作人員電話,無人接聽。

案例2

電話中“回饋老顧客” 價值900元手機卻扣了1380元

看著還放在家里的“免費手機”,陳女士氣不打一處來。

陳女士介紹,今年1月,有自稱中國移動公司的工作人員打來電話,話術就是“回饋老客戶,免費送手機”,當時覺得是正規的活動,陳女士便沒有拒絕,直到1月22日,自稱是中國移動工作人員給她打來電話,詢問她所在的地址,稱要上門來送免費的手機。“當天下午,對方來到小區,給我拿了一部榮耀牌手機,但見了面我才知道,這部手機也并不是免費贈送的。”陳女士說,對方稱要在支付寶中進行扣費,一共是1380元,這筆錢會在三年內返還到手機話費里,抵扣每月的話費。

“我當時也被他說迷糊了,讓他拿著我的手機進行操作,沒一會兒便扣了1380元。”陳女士說,自己退休在家,手機使用并不頻繁,每個月原本的話費為38元。今年4月,她按照38元的費用充完話費后,發現話費還是不夠,一查詢才發現話費不但沒有返還,套餐還在其不知情下升級為了69元/月的標準。

發現不對勁后,陳女士急忙聯系當時自稱中國移動工作人員的小伙子,要求對方將手機拿走,并退還其1380元,“聯系了幾次,對方一直拖著,后來干脆不接電話了。”陳女士說,后來她向中國移動客服投訴,正規的客服人員才將她的話費套餐變更了回來,還建議她報警處理。

華商報大風新聞記者在陳女士提供的照片上看到,其所拿的“免費”手機為一款榮耀暢玩50,網上的價格目前在900元左右。

案例3

“三年內不轉網不換號免費送手機”

交完錢發現花唄被分期貸款

今年3月,市民付女士同樣是接到自稱“中國移動”工作人員的電話,稱參與“三年手機不換號不轉網”活動就可以送一部手機。付女士說,她當時還特意問了對方,參加這個活動有沒有其他的附加條件,對方強調只要“不換號不轉網就可以”。

“之前有朋友參加過號碼轉網的活動,確實送了一部手機,所以我想這個活動應該也是真的,放松了警惕。”付女士說,今年3月30日,這位工作人員前來小區送手機,見面后,卻讓她開通了花唄,在花唄中支付了1980元,這筆錢被對方設置為了分期還款。“面對我的質疑,對方解釋稱,這筆錢會以36個月內每月返還話費的形式進行返還。”

付女士說,回到家后,她也是越想越不對勁,前往中國移動營業廳詢問,工作人員查詢后告知,她的號碼只辦理了一個交300元抵500元話費的活動,并沒有36個月返還話費的套餐,營業廳工作人員還告知她目前沒有送手機的活動,這時她才確定自己是被騙了。“此外,對方給我的手機是一部紅米手機,我后續了解到手機的價格遠遠沒有我支付的1980元那么多。”

記者在付女士付款記錄上看到,收款商家名稱顯示為“西安市海星智能展示廳”,付款方式為花唄分期(12期)。

“我網上了解后,發現有不少此類的騙局,便立刻報了警。最后還是在警察的幫助下,對方才將這筆錢退給了我,并把手機拿走了。”付女士說,他記得當時這位工作人員脖子上戴著“中國移動”的工牌,到底是真員工還是假冒的,她目前也沒有實質的證據,但不希望更多的人再上當受騙。

記者介入后,辦理人員主動給顧客打電話稱盡快解決不要曝光

自稱“中國移動”人員,精準撥打中老年用戶電話;以“免費送”“老用戶福利”“不轉網送手機”降低戒心;利用支付寶、花唄等工具扣款,金額遠超手機價值;謊稱“分期返還話費”,事后失聯或推諉。記者通過多起案件梳理,此類的“免費送手機”套路無非以上幾步,其目標也多瞄準中老年群體。

這些所謂的“中國移動”員工,究竟是什么身份?近期,華商報也曾報道過多次此類案件:3月28日,華商報A05版報道《電話推銷充話費送手機結果花唄掃走1680元每月還多了70元話費》一事;4月28日,華商報報道了67歲西安市民白先生遭遇“免費送手機”騙局:自稱“中國移動工作人員”以“老年客戶福利”為由上門贈送紅米手機,卻在操作其支付寶時暗中辦理1698.5元分期扣款,分12期償還。手機實際價值僅五六百元,扣款金額超2倍。而在記者介入下,涉事“業務員”迅速退款,對于其是否為所稱的“中國移動”員工,對方矢口否認,稱其為第三方運營商人員,但具體身份不得而知。

昨日下午,案例一中的郭先生向記者透露,記者采訪后,這位此前給他送手機的所謂的“中國移動”工作人員向自己打來電話,稱會盡快幫他處理好這件事,希望媒體不要進行曝光,稱“這對于他們的影響很大”。記者隨后撥打這名工作人員電話,并未接通。

記者撥打中國移動10086客服電話咨詢此事,一位工作人員介紹,他們有預存話費送手機的活動,預存的錢都是存到了話費中,并按期返還,如果有人上門辦理業務并通過支付寶進行扣款,那并不是他們的活動,如果聯系不上當時的辦理人員,建議可以報警。

律師說法

受害者可選擇報警處理

由警方介入調查

陜西恒達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趙良善認為,行為人若冒充中國移動工作人員,以“不轉網送手機”“免費送”“老用戶福利”為噱頭,以取得用戶的信任,緊接著和用戶接觸,假裝查看用戶的支付寶、花唄等工具,趁機將支付寶、花唄額度刷走,目的并非贈送手機或福利等,而是赤裸裸地盜竊用戶的支付寶、花唄額度,行為人涉嫌盜竊;若行為人蒙騙用戶,致使用戶出于誤解,自愿準許行為人刷走支付寶、花唄額度,事后恍然大悟,那么此語境下,行為人涉嫌詐騙。

趙良善表示,視盜竊或詐騙的具體數額,警方可對行為人予以治安處罰或追究刑事責任。依據相關規定,構成盜竊罪的起刑點是2000元,只要盜竊數額達到2000元以上的,則構成盜竊罪。若盜竊數額低于2000元的,則可依據《治安管理處罰法》第49條規定,盜竊公私財物的,對行為人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處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處一千元以下罰款。

而詐騙罪的立案標準,依據《兩高關于辦理詐騙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條規定,詐騙公私財物價值3000元即可認定為刑法第266條規定的“數額較大”。此外,《刑法》第266條規定,詐騙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以詐騙罪論處,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處或者單處罰金。據此,當詐騙金額達到3000元時,即可構成詐騙罪,可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當然,即使詐騙數額達不到刑事立案標準,即未達到3000元,仍可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法》第49條規定,詐騙公私財物的,對詐騙分子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處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處一千元以下罰款。

對此,受害者可選擇報警處理,由警方介入調查。

對員工或代理商監管不力

需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陜西豐瑞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朱長江認為,若案例中業務員的“移動人員”身份是假冒的,業務員以“免費送手機”“不轉網返話費”等話術誘導用戶簽訂協議,實際通過花唄、支付寶綁定分期貸款或直接扣款,且未明確告知用戶貸款合約性質及違約責任,業務員的行為屬于欺詐行為。

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20條,經營者應向消費者提供真實、全面的服務信息,隱瞞貸款關系已涉嫌欺詐,消費者可依據《民法典》第148條主張合同可撤銷,并依據《侵害消費者權益行為處罰辦法》第12條、15條,《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55條的規定,要求退一賠三。同時,案例中部分手機實際價值僅數百元,但消費者被扣款高達千元以上,且所謂“話費返還”未兌現。根據《價格法》第14條,虛構原價、虛假優惠折價等行為屬于價格欺詐,消費者可要求退款及賠償。最后,若業務員多次假冒移動員工或代理商,通過偽造身份實施詐騙,可能構成詐騙罪或合同詐騙罪,需承擔刑事責任。

“建議受騙消費者立即通過支付寶、銀行等渠道申請止付,防止進一步扣款,聯系‘移動人員’并保存通話錄音、扣費記錄等,作為訴訟依據。”朱長江說,若案涉業務員是移動相關人員,如員工或代理商員工,根據《民法典》第167條、第1191條的相關規定,企業需對員工或授權代理人的職務行為承擔責任。若移動對員工或代理商監管不力,需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華商報大風新聞記者 于震

相關鏈接

2023年曾抓住過相關人員

這種公司有“套路”

2023年3月29日,華商報曾以《承諾三年不轉網就可免費得禮品、手機……熱情來電背后有啥貓膩?》為題報道過類似事件,有人自稱移動、電信、聯通的客服,主動給客戶打電話,以贈送小家電、禮品、兌換手機等為名,誘導手機用戶“享受福利”。文章稱,“近三個月來,打著移動、電信、聯通名頭,以送手機或小家電為由的投訴有上百起。”記者當時還和受騙者一同約見了一位自稱是中國移動工作人員、上門辦理“只要三年不轉網就贈一部5G手機”業務的小伙,而其在見到接警而來的民警后,立即把脖子上的工作證拿下來、將辦理單藏到包里,坦白自己不是移動公司的工作人員,工作牌也是假的。

面對民警調查,該小伙稱,他們屬于移動第三方公司西安某某電子科技公司。警方立即聯系移動公司求證,發現其所說的公司根本不是他們合作的第三方公司。小伙又連續說了幾家公司,稱跟移動公司有業務,經過警方求證,這幾家公司也和移動無任何關系。

據被抓小伙介紹及業內人士透露,這些公司的騙人流程一般為:

第一,這些業務員會身兼多個公司職務,最好是其中有家和通信運營商有業務聯系,這樣就有個合法的“帽子”,一旦被執法部門調查時,就拿出這個公司當“擋箭牌”。

第二,為了能在這個行當多賺些“意外錢”,有些業務員要身兼幾個和通信運營商沒有關聯的公司,這些公司屬于個人公司,操作的路子比較野,業務員拿到的提成比較多。每成功交易一單,他們能拿到300~500元不等提成。

第三,為了逃避打擊,他們這些業務員會經常更換手機號,不停跳槽。

陜西省通信管理局工作人員表示,電信業務經營的第三方公司,必須以委托其代理的電信業務經營者的名義、業務品牌提供服務或收取通信費用,不能自行改變服務內容和資費標準,不得超出電信業務經營者委托其代理的業務范圍提供電信服務。建議消費者到正規營業廳、代理渠道和網上營業廳自主選擇辦理電信業務。若已受騙,要及時保留相關證據并報案,通信部門會積極做好配合工作。

來源:華商網-華商報

編輯:張佳萌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九龙县| 高雄县| 凉山| 永和县| 河东区| 嵩明县| 分宜县| 中江县| 炎陵县| 常熟市| 花莲市| 丹江口市| 孟津县| 福清市| 都江堰市| 鲁甸县| 安泽县| 鲁甸县| 白玉县| 冀州市| 房山区| 虹口区| 汾阳市| 大港区| 贵阳市| 博罗县| 大城县| 昭苏县| 儋州市| 津市市| 嫩江县| 乌恰县| 东兰县| 芦山县| 铁岭市| 富阳市| 齐河县| 莱芜市| 乐山市| 东方市| 思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