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像喝水一樣,口服放射性核素藥物碘-131,癌癥細胞隨即被“精準打擊”,潰不成軍;像打針一樣,將少量放射性核素顯影劑注射進人體內,利用核醫學設備探測,癌細胞即可“無處遁形”……提起“核技術”,很多人可能會先想到核輻射及其潛在風險。然而在醫學領域,核技術早已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核醫學。
“核醫學主要依靠標記有放射性核素的核藥和顯像設備,對患者進行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中國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醫院)核醫學科主任王雪梅表示,核醫學在精準醫療層面發揮著關鍵作用,其既能通過功能現象實現腫瘤的早期發現、全身病灶篩查等,又能利用核藥的射線對腫瘤“打靶”,精準消滅癌細胞。

患者正在進行PET/CT檢查
診斷:追蹤全身腫瘤的“生命雷達”
就癌癥而言,很多癌腫本身很難早期發現,一旦有了臨床表現,其分期往往已經錯過了最佳的早期治療。而隨著醫學發展,借助科技手段能實現提前或在疾病早期發現,核醫學就是一種。
“常規的CT等檢查可評估病灶的大小、邊界等形態結構,而核醫學檢查是將放射性藥物引入人體后,使用不同‘探測器’探測核藥發出的射線進行顯像,不僅能顯示病灶的解剖學特征,還能反應病變的代謝水平,從而判斷腫瘤良惡性情況。”王雪梅形象比喻,如果把腫瘤診斷比作觀察云彩,常核醫學顯像不僅能看到云彩,還可以預測出是多云還是下雨天氣。
在這其中,核醫學影像的核心,就是各種基因、蛋白、代謝分子構成的“靶向”分子探針,即“核藥”。
以核醫學科最常用的成像技術PET/CT為例,其通常應用放射性核素標記的葡萄糖(即核藥18F-FDG(氟代葡萄糖))作為示蹤劑注射到人體內。由于腫瘤細胞增值旺盛,對葡萄糖類似物攝取高,此時FDG就像是“誘捕器”,放射性核素18F則是“示蹤劑”,當二者合二為一時,先“誘捕”再“示蹤”,會讓大部分藥物聚集到病灶上并結合PET/CT進行顯像,清晰地顯示大部分腫瘤在全身組織和器官中的代謝情況。
“PET/CT的圖像是黑白兩色,圖像上顯示的黑色區域就是腫瘤組織,一次顯像就能獲得全身圖像?!蓖跹┟方忉專酸t學顯像不僅能“鎖定”腫瘤,還能“掃”清全身各個地方探查是否存在轉移病灶,為臨床腫瘤分期、治療選擇和療效評估提供了更精準的診斷學信息,為患者贏得寶貴的治療時間。
正因為PET/CT在檢查中擁有諸多優勢,“一次掃描檢查全身”的認識誤區也讓很多人將其看作“查癌神器”。王雪梅特別指出:“目前,我們認為患癌或高度疑似患癌,或是有相關腫瘤家族史的患者,可以進行這項檢查?!?/p>
同時,也有患者不免擔憂核射線、核醫學檢查的核輻射問題?!昂芏嗳硕寂螺椛洌鋵?,我們國家在核技術應用上有嚴格的相關規定,我們日常檢查和治療的輻射暴露量是在接受范圍內的?!蓖跹┟沸ΨQ,做一次PET/CT檢查的輻射暴露量可能只相當于坐飛機從合肥到廣州所接受的輻射量,對人體是安全和可控的。
治療:靶向擊潰癌細胞的“核導彈”
除了精準診斷,在腫瘤的治療中,核醫學的價值也同樣不可替代。
“提到腫瘤放療大家都很熟悉,但對于我們核醫學科的放射性核素治療卻并不了解?!蓖跹┟分赋?,普通放療是外照射治療,而放射性核素治療則是內照射治療,像是在患者體內放置“核導彈”,精準找尋、精準打擊癌細胞。
具體而言,口服或注射的放射性藥物通過血液循環定向聚集在病灶部位,釋放的β或α射線可對病變組織進行密集照射,精準摧毀病變細胞,而周圍正常組織受影響極小。
王雪梅介紹,在核醫學科,當前應用最為廣泛的是甲狀腺癌術后的碘-131治療。對于分化型甲狀腺癌術后患者,醫生會根據術后復發風險程度,判斷其是否需要進行碘-131治療。“手術治療是消滅癌細胞的先頭部隊,而碘-131則是清掃戰場的小兵,這種放射性的核素在衰減過程中釋放的β射線,可以精準到達甲狀腺組織以及甲狀腺癌細胞,殺死腫瘤細胞及殘留甲狀腺組織?!?/p>
與此同時,前列腺癌和神經內分泌腫瘤也已借助核醫學技術實現診療一體化。王雪梅說,像镥177、釔90等核素,逐漸為醫者所用。在前列腺癌的治療中,PSMA作為前列腺癌細胞的特異性標記物,其與镥-177結合,相當于為镥-177安裝了一個精確的導航系統,能夠高效地富集于前列腺癌病灶,實現精準打擊?!艾F在,放射性核素治療除了在甲狀腺癌、前列腺癌、神經內分泌腫瘤領域發揮作用以外,還在肝癌治療以及腫瘤骨轉移等領域大顯神威?!?/p>
延伸:提前20年“看見”阿爾茨海默
事實上,除了腫瘤疾病,核醫學在神經系統和心血管系統疾病診療中也有著無法替代的意義。
以神經退行性病變——阿爾茨海默病為例,這類患者常被稱為“困在時間里的人”,出現臨床癥狀后,一方面疾病本身存在不小的鑒別診斷困難,另一方面治療也相對偏晚。同時,研究表明,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生,與大腦中β-淀粉樣蛋白——Aβ的異常沉積和過度磷酸化的Tau蛋白積聚密切相關,導致認知功能的衰退。因此,早期發現Aβ和Tau蛋白的沉積情況對阿爾茨海默病的早期診斷及提早治療至關重要。
“在我們核醫學科通過AβPET/CT檢查,通過核藥標記,能夠在癡呆癥出現前的15~20年內檢測出Aβ斑塊沉積情況,早中期阿爾茨海默病的診斷率可達90%以上,為早期干預提供時間窗口。”王雪梅稱,中國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醫院)核醫學科率先在省內開展Aβ和Tau蛋白PET/CT及PET/MR檢查以來,至今已服務上千名患者。此外,在心血管系統,核醫學在血流灌注、代謝成像、斑塊分析等方面也非常有意義,可以將疾病的準確診斷提前再提前,更好地指導治療。
其實,作為核醫學科的“靈魂”,核藥的種類多少也決定了診療疾病的多樣與否、值得一提的是,從1975年成立之初的“同位素室”到如今的核醫學科,二十年來,中國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醫院)的核醫學發展始終領跑全省,其亦是省內首家和唯一一家獲批《放射性藥品使用許可證》(四類)的醫療機構。
“‘四類放藥證’意味著我們不僅能使用放射性藥品等,也有自主研發新型顯像劑和治療藥物的資質?!睋跹┟方榻B,目前,該院核醫學科開展使用了30余種放射性藥物,除了常用的FDG(葡萄糖代謝顯像劑)外,科室還自主研發了針對不同疾病特性的顯像劑,覆蓋腫瘤、神經退行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等領域,從而為臨床提供更全面、更精準的核醫學診療服務。
大皖新聞記者 葉曉 見習記者 張婉馨
編輯 彭玲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