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消費者報廣州訊(陳曉瑩 記者李青山)5月7日,廣東省廣州市消費者委員會發布一則投訴熱點案例,提醒廣大消費者謹慎對待退款公告,警惕二次詐騙陷阱。
2024年1月28日,消費者張女士在“51家庭管家”平臺簽訂家庭服務合同。同年10月28日,該平臺突然暫停服務,張女士預付卡內剩余的4800元無法消費。張女士按平臺指引完成退費登記,卻遲遲未收到反饋。11月19日,張女士收到一份落款為《退款方案通知》,稱“將通過國家金融監管總局債權轉讓方式退款”,并附有申請網址。
張女士登錄網址,按要求填寫了手機號、身份證號等信息,并簽訂退款協議和債權轉讓協議。但張女士細看協議發現,該公司要求先轉賬500元購買該公司價值650元的資產,才能提現150元,剩余500元以債權形式持有無法提現。察覺異常的張女士沒有轉賬。幾天后,又有自稱“51家庭管家”退費客服的微信發送官方回款公告,引導其添加QQ客服協助退款。張女士十分疑惑,隨即求助廣州市消委會。
接訴后,廣州市消委會整理證據發現,所謂《退款方案通知》是不法分子偽造印章、虛構事實,以“購買債權”為誘餌的詐騙手段。而“官方回款公告”中的QQ號僅是普通個人賬號,并非企業官方注冊。
為此,廣州市消委會提醒廣大消費者,對待來歷不明的債權轉讓、退款公告要保持警惕,及時通過原平臺官方客服或屬地監管部門,登錄企業官網、官方App或撥打官方電話驗證信息真偽。警惕先轉賬再退款等異常操作,遇到此類情況,切勿點擊陌生鏈接、添加陌生賬號。拒絕添加陌生QQ號、微信號或下載不明APP,不通過陌生網址鏈接、非官方客服提供個人身份證號、銀行卡號、短信驗證碼等敏感信息;謹慎簽訂電子協議,仔細閱讀條款,避免授權不明債權轉讓或捆綁消費;定期修改賬戶密碼,關閉免密支付功能。保存合同、支付憑證、聊天記錄、退費公告等證據,及時通過全國12315平臺、全國消協智慧315平臺等官方渠道進行投訴。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