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6日,在唐山康復村,一堂思政課正在進行。葛昌秋攝
河北新聞網5月16日訊(葛昌秋、魏偉、師源)今天,唐山康復村又有了喇叭聲。在第35個全國助殘日來臨之際,一堂別開生面的思政課正在進行。
輪椅上的居民、唐山學院和唐山市第十二高級中學的師生、市政協委員等齊聚一起,思政課正式“開講”。
“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慘絕人寰。1992年,為了讓截癱患者生活得更幸福,在唐山市政府主持下,在社會各界人士的幫助下,建成了這個無障礙社區——康復村。”思政課現場,唐山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佟敏育講述了唐山當年抗震救災的歷史,以及唐山人的抗震精神,并介紹了康復村居民身殘志堅、努力奮斗的生活經歷。
“49個年頭了,我們依然過得很好!”地震發生數十年來,康復村居民打破了外國專家關于截癱病患最多只能存活15年的斷言,創造了偉大的生命奇跡。

思政課現場,康復村居民與眾人溝通交流。葛昌秋攝
能觸摸歷史的思政課讓人耳目一新、倍感振奮。
“聆聽了唐山抗震救災歷史,感悟唐山抗震精神,我心情特別激動。當年爺爺奶奶們不屈的精神,在我心里埋下了一顆種子,給予我很大的力量。今后,我將努力學習,貢獻自己青春力量。”唐山學院漢語言文學大二學生韓慕元說。
“爺爺奶奶們雖然行動不方便,可他們把自己的房子收拾得特別干凈利落。”參觀了居民的房間,唐山市第十二高級中學的李佳欣對截癱患者不向命運低頭、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非常敬佩,“思政課傳達了優秀的精神品質,我希望能將它更多地融入以后的日常學習生活,也希望爺爺奶奶們能夠健康長壽。”

唐山市政協委員、玉田縣政協常委代表給康復村居民們送去慰問品。葛昌秋攝
當天,唐山市政協委員、玉田縣政協常委代表給康復村居民們送去了米面油等慰問品。活動中,朝氣蓬勃的學生們拿著紅笤帚為村里打掃衛生、清理枯枝碎石。
“康復村村民數十年的工作生活,是對抗震救災精神的具體闡釋。”唐山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李菁說,唐山學院將思政課搬到社會生活場景中,就是要把“精神的種子”植入學生心田,讓學生們感受到唐山截癱患者克服困難、勇敢追求美好生活的頑強毅力,從中汲取能量和光明。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