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備孕的道路上,卵巢功能低下如同橫亙在無數女性面前的一座大山。當amh值過低、卵泡儲備寥寥,自然受孕的希望仿佛被蒙上一層陰影。今天要講述的汪女士,就曾在這條布滿荊棘的路上艱難跋涉了11年,而黃體期促排方案,成為了她逆轉命運的關鍵轉折點。
1、初遇困境
十一年求子坎坷路:從宮外孕到卵巢儲備枯竭
39歲的汪女士,求子之路堪稱命運多舛。
2013年,左側輸卵管因宮外孕手術切除;
2019年,一次胎停育如同晴天霹靂,讓她陷入深深的恐懼與焦慮。此后多年,她嘗試自然受孕卻屢屢落空。
外院治療
直到2023年走進試管嬰兒周期,才發現更大的挑戰正等待著她。
2023年12月,首次他院促排因卵泡數量少、未取到可用卵泡而告終;
2024年3月第二次促排,卵泡對藥物反應不敏感、生長停滯,周期不得不取消;同年4月,終于取到2顆卵子但質量不高,形成胚胎質量差養囊失敗。
夫婦倆多次在其他醫院嘗試試管助孕,但都以失敗告終。
2、到北京尋求幫助
來到家恩德運醫院進行檢查,逐一解決受孕難題
當她帶著近乎絕望的心情來到家恩德運生殖中心門診時,譚姿輝醫生根據夫妻二人既往情況安排了詳細檢查,但結果令人揪心,汪女士amh值極低僅為0.7,卵巢儲備功能已接近枯竭,更雪上加霜的是,排查出以往沒發現的問題:縱隔子宮,讓自然受孕幾乎成為不可能。
譚醫生安慰汪女士不要灰心,也不是一點希望沒有,這些問題可以逐一解決。第一步先攢胚胎,第二步解決宮腔問題。
3、展開治療
雖然譚醫生已知汪女士多次促排不理想,但還是不想放棄,展開新一輪的促排。第一次汪女士只取到一個未成熟卵泡,盡管胚胎師采用補救性IVM技術催熟卵泡,但最終并沒有形成可用胚胎。
即使這次結果已成定局,但譚醫生和汪女士溝通后決定還想再試試。為了給下次取卵做準備,譚醫生建議汪女士到院進行B超檢查,意外發現黃體期汪女士竟有2個小卵泡,有著豐富生殖臨床經驗的譚姿輝醫生當即決定為汪女士采取黃體期促排,最后通過精準用藥,成功收獲2顆成熟卵泡,并形成1枚珍貴的4BA囊胚。
黃體期促排
或許有人會問:“黃體期不是已經排過卵了嗎?此時促排還有意義嗎?”這正是該方案的精妙之處,家恩德運譚姿輝醫生介紹,其實黃體期促排有三大核心優勢:
擴大卵泡募集范圍:
利用黃體期卵巢內殘留小卵泡群,通過藥物調控重新激活發育,增加卵子獲取機會;
安全性優化:
采用溫和低劑量刺激方案,降低卵巢過度刺激風險,適配卵泡儲備少的生理特點;
周期靈活性強:
可與卵泡期促排交替實施,形成 “接力式” 取卵模式,提升有效胚胎累積效率。
4、解決宮腔問題
除了卵巢功能問題,汪女士的縱隔子宮同樣是懷孕路上的“攔路虎”。鑒于其胚胎的珍貴性,家恩德運生殖團隊采取了“先修復、再移植”的策略。在獲得可用囊胚后,由家恩德運生殖婦科王紅主任為其實施宮腔鏡下縱隔切除術,剔除宮腔內的隔膜組織。
子宮縱隔對受孕影響
胚胎著床障礙:縱隔處的內膜血供較差,胚胎難以成功著床。
5、終獲好孕
術后兩次宮腔鏡復查確認宮腔形態完全恢復正常,譚醫生才最終進行胚胎移植——這枚歷經千辛萬苦得來的囊胚,終于在宮腔內順利著床,B超下清晰可見胎芽胎心,宣告著汪女士11年求子征程的圓滿收官。
汪女士的故事,是無數卵巢功能低下女性的縮影,卻也為我們帶來重要啟示,即使AMH值低迷、卵泡數量稀少,科學的治療方案仍能點亮生育希望。
對于正在備孕路上掙扎的女性,家恩德運醫院想告訴您:生育之路或許漫長,但請相信,專業的醫療力量與永不言棄的信念,終將帶您穿越黑暗,迎來屬于自己的曙光。
免責聲明:本文不含有關于使用任何藥物、醫療技術、外科設備、診療方法的診療方法的推薦或廣告意圖,不做個別診斷、用藥和使用的根據,所有信息僅供參考,并不能替代醫生和其他醫務人員的診斷或建議。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