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網5月19日訊近日,學院思政教師帶領學生赴泰安大汶口遺址博物館開展“探尋歷史文脈,筑牢文化自信”主題實踐教學。通過文物實證與現場教學相結合的方式,師生共同完成了一堂生動的歷史文化思政課。
大汶口遺址博物館以“發現-探索-守護-仰望”四大主題展區構筑敘事體系。在“發現大汶口”展區,師生通過主題微紀錄片系統了解遺址的考古發掘歷程與學術價值;“探索大汶口”展區集中陳列灰陶、白陶、彩陶及玉制禮器,其中八角星紋彩陶豆與紅陶獸形壺以其精湛工藝引發贊嘆。“這些器物從生活用具升華為禮制載體,印證著先民在物質創造與精神追求上的雙重突破。”講解員解釋道。


博物館創新設置的互動教學環節尤其引人注目。“守護大汶口”展區的陶器鑒別答題系統,將考古知識轉化為趣味探索;“仰望大汶口”展區則通過學術文獻矩陣,揭示文化遺產的當代價值。思政部教師魯倩現場開展跨時空對話教學,將文物背后的歷史文化知識與思政教育內容結合,從陶器紋樣解析史前美學思維,由農耕器具引申中華文明特質,最終落腳新時代青年的文化使命。


2024級護理13班馬玉同學在交流中說:“當直面五千年前的文明印記時,我不僅感受到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更體會到文化傳承者的責任。”

此次參觀學習活動,成功將思政課堂從教室搬到博物館,讓文物成為“活教材”,歷史化作“活課堂”,使思政教育具象化為可感知的文化記憶。思政部將持續深化“行走的思政課”體系建設,引導師生們進一步筑牢文化自信的根基,讓文化遺產真正成為鑄魂育人的精神沃土。(本網記者)
責任編輯:單虎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