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多家醫院婦科論文驚現男性患者的荒誕造假爭議尚未平息,重慶大學本科生手握14篇SCI論文又再掀波瀾。如果實驗室既能炮制突破生物學常識的論文,又能學術世襲孵化出“學術神童”,公眾的憤怒就像火山噴發。
婦科論文出現男性患者,暴露了學術倫理的塌方。因為科研人員連基本生物學規律都敢踐踏,反映的是學術評價體系畸變為數據游戲,摧毀了科研的求真本質。
而在劉某喬事件中,初中生參與發明專利、本科生年均產出3.5篇SCI論文的“奇跡”,實則引發的是學術世襲、權力私有化的質疑。
重慶大學已成立專項工作組進行核實,若發現有不當行為,將按有關規定處理。確實應該嚴查,因為這是一種赤裸裸的資源壟斷,當寒門學子在實驗室門外苦等機會時,“學術貴族”已在父輩蔭庇下輕松登頂,瓦解的將是學術的競爭公平。
公眾關注教授父親實驗室是否誕生了14篇論文,與關注婦科研究中的男性患者數據是一樣的,因為,公眾關注的本質是,學術倫理是否失范、權力是否對學術進行了褻瀆。
一旦坐實,前者就是利用血緣紐帶世襲學術資源,后者通過數據造假虛構學術成果,二者共同腐蝕的是科研體系的公信力,釀的是學術公平與公共信任的危機。
毀樹容易栽樹難,兩起事件也昭示著科研改革的迫切性,重構評價體系、強化倫理審查、優化資源分配、嚴懲學術不端。
大皖新聞記者 朱慶玲
編輯 彭玲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